自從遇見了陶老師,參加了智慧父母訓練營,每天在群裡和不同的父母互動,收穫還是蠻多的。今天就來分享一點感悟!
因為工作的關係,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每天會遇到很多不同年級的孩子,為他們輔導功課,與家長溝通,剛開始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意義,能夠讓孩子們在自己學習的道路上有所成長。
可是漸漸的呆的時間長了,發現有的孩子怎麼補習成績依舊沒有什麼提升,反而養成了依賴老師輔導的習慣,自己不願意動腦筋;有些孩子非常努力,付出的學習時間也非常多,勤學好問,卻一直提升的空間也很有限。我們覺得是孩子思維的問題,她無法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所以無法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然很多時候“事倍功半”。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既有聰明也很要好的孩子,他們在輔導機構如魚得水,所以雙方互相合作的很愉快。
因為是盈利機構,自然很多事情是要為結果負責的。所以很多時候,家長不滿意孩子的進步,埋怨教師無能也好,埋怨自己孩子不上進、習慣不好…等等等等,總而言之,交了錢到這裡,自己的很多責任就轉移出去了。而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一個孩子的轉變,不僅僅靠機構老師的努力,孩子自己的改變決心,更為重要的是家庭的支援,父母的理解。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送到輔導機構來的孩子,父母自然會更辛苦一些,在孩子成長為心智成熟的大人之前,一直要實施過程激勵,有時候還要經常承受結果的動盪反覆,沒有一定的信仰真的很難做到。
話題似乎扯遠啦!
在父母看來,我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交著不菲的輔導費,為你的將來在鋪路,否則憑什麼在未來變化萬千、激烈的競爭中能夠佔的一席之地!想法是沒錯,這就是我為了你好,所以要逼迫你成長。這種逼迫有沒有用呢?有時候看起來是管一點用的,經常家長會反應,對孩子管緊一點,孩子成績就上去了。至於孩子心理是心甘情願受這種激勵和鞭策呢,還是咬著牙硬著頭皮抗住了得到的結果呢,這個家長似乎不太關心。他們一致的任務就是,把孩子送進自己覺得還不錯的大學,就大功告成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親子衝突始終會存在,只是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青春期的叛逆了:不聽話、頂嘴、逃學厭學…平常時候的寫字拖拉、不守紀律、成績莫名其妙下降,簡直就是“毛毛雨”。家長和孩子在為自己的價值觀爭吵不休,誰也不服誰,焦慮瀰漫在整個空氣中。
只是舉幾個例子讓大家自己去感受。
1.群裡有個媽媽說,她有個朋友在加拿大,他的妻子不會英語不會開車,他就逼她去學,逼她自己開車去買菜去接孩子,結果現在妻子應付自如,能力得到了提高。
(這是為了你好,逼你成長)
另外一個群友回覆:逼而掌握的技能,和是心甘情願所學到的,是不一樣的感覺。
並舉例: 比如我不喜歡開車,我爸就逼我學了開車,我為了證明給我爸看,透過努力一次就拿到駕照,可我還是不喜歡開車,心裡似乎有抵抗情緒。
2.今早去買鯽魚和豆腐,準備做鯽魚豆腐湯,因為天天吃肉,價格上受不了,也會膩歪。看到還有很小的小貓魚,想到老公喜歡吃的,就順帶買了一些回來。
因為自己很少做魚,所以請求媽媽幫忙收拾一下魚,比如開膛破肚之類。然後媽媽開始說了,你老爸在家天天吃黃花菜和胡蘿蔔,網上亂七八糟的東西買了一大堆,就不願意花點錢多買點菜,把飲食弄更營養一點嘛!
我極力反駁:“他是肯定願意吃有營養的飯菜的,只是第一,他不擅長做飯,所以做的幾次體驗不夠好,就放棄繼續努力了;第二,他感興趣的是網購,買一些東西把家裡歸置一下,弄整潔一點,不也很不錯麼”。
繼續舉例自己:“雖然我是兩個孩子的媽,但我其實自己都活的像個孩子,要把孩子帶好,真的感覺很難,社會上也沒有教怎麼做父母的。”
自從我發文對比了兩娃性格上的顯著不同之後,似乎一下子就發現了,我在要求老大按照我想要的那種孩子在成為,經常做“為了他好,所以在逼著努力前進”,我累他也累;在老大那裡耗費了好多精力也沒有特別顯著的效果,就對老二放任一點,反而彼此自在,或許就是“允許他做自己”。
衝突是如何發生的?不就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不肯換位思考,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逼迫對方就範麼?
爸媽爭吵了大半輩子,就是活脫脫的典型教材;而我就會在“要求進步、成為他們喜歡的自己”和“我該做我自己,不想為你們的想法堵上一生”中搖擺不定。如今自己成為母親,不能再讓自己的孩子也在衝突的價值觀裡面糾纏一生吧!
“為了你好”,首先有沒有了解“你”到底需要什麼,喜歡什麼,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達成我們彼此都要要的結果,是我這一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