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停給自己打雞血,讓自己相信,透過不斷的努力,學習教育的技巧,孩子就一定能改掉那些讓我心煩的毛病。
我拒絕承認所謂天賦、遺傳,拒絕承認有些我看不慣的問題,是孩子的天性使然。雖然有時候,我也疑心,這是遺傳基因決定的。——比如,兒子會在床上放很多東西,這跟我婆婆何其相似。
但我還是會費盡心力地去改,要他外向一些、要他動作更快些、要他整潔些、注意力集中一些、堅強一些等等等等。
但結果總是讓我失望,越是逼著孩子“你說話啊!”,他反而越是畏縮;越是逼著孩子“自信”一點,他反而什麼都不敢嘗試,越發自卑。
這讓我和孩子都很痛苦,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沒把孩子教育好;孩子也覺得自己很沒用,怎麼都達不到父母的期待……
後來我才明白,痛苦的根源,不是孩子的那些“毛病”,而是我不能接受孩子就是個有缺點、有怪癖的正常人。
而當我放棄了“改變孩子”的努力,不再苛求孩子變得“不像自己”,把精力放在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我一下子平靜了,家裡也變得溫暖了。
當我接納了孩子可能就是這樣敏感、有些自卑、不愛說話的人,孩子反而顯得越來越自信、願意跟我說些心裡話,更驚喜的是,他開始更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自然越來越好了。
1、孩子的一些特性很難改變塞利格曼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您大概跟我一樣,認為積極心理學是滿口毒雞湯。
但真正讀了他的《幸福五部曲》才發現,塞利格曼首先告訴我們的是,遺傳基因在人的智力、性格、行為方式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根據調查,遺傳帶來的影響隨著人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塞利格曼認為把精力花在改變這些受遺傳影響較大的特性上,只會讓人感到失敗、無助。
這些受到遺傳影響較大的特性包括:
智力:孩子是更擅長認知智慧?還是更擅長運動智慧?等等
性格:孩子更傾向於向內思考來尋找答案?還是更傾向於在交流中獲得力量?等等
行為特點:孩子是否粗心?是不是慢性子?是不是容易激動?等等
體型:孩子是瘦高型?或者圓潤型?等等
我們看到,孩子的許多行為特點都與遺傳相關,而我們拼了命地要求孩子細心、快點、多發言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感到巨大的挫折感,因為他們會覺得,無論自己怎樣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待。
在您自嘲養了個“討債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心中的這份痛苦,您能明白嗎?
2、有時候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小時候被狼群收養並長大的狼孩,雖然回到人類社會,並經過悉心的教育,最終還是沒法學會說話。
由此,心理學家們發現,人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當過了那個階段,就很難再有大幅度的改變了。
常常有家長問:孩子已經上初中,感統失調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我只能說10歲以後,再做感統訓練是杯水車薪。
其實,我大兒子也有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小時候管得太嚴,他的“觸覺敏感”錯過了訓練的時機,現在手上一個小小的擦傷,就能讓他一上午沒辦法專心聽課。
但這已經成為他的特質,我每次對他說的“怎麼這麼嬌氣!”、“至於嗎?”,都只能讓他更討厭自己而已……
有時候,咱們需要接受,因為不懂、不瞭解,我們的家庭教育可能就是錯過了很多:沒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運動不夠導致感統失調等等。
與其後悔、自責,不如面對現實,在現有的基礎上,找到最適合孩子發展的方式。
3、調整預期,改變那些能改變的必須強調的是,放棄改變那些“很難改變”的東西,正是為了集中精力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
那麼什麼是我們的教育可以改變的?家庭教育應該把什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塞利格曼認為訓練孩子的“歸因方式”至關重要;
在《愛、金錢和孩子》中,耶魯大學的法布里奇奧教授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是給孩子傳達“價值觀”;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認為要建立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咱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稱之為:觀念。
簡單地說,我們真正能夠帶給孩子的,是客觀的、積極地看待問題的方式,既不盲目樂觀,又不妄自菲薄;始終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而不是後悔和愧疚上。
類似這樣的積極、正確的觀念,才是讓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
而這種積極、客觀的觀念,大可以從幫助孩子接受自己的那些缺點開始。——因為要知道,不僅僅咱們家長需要接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接納自己。
讓孩子瞭解自己不是完美的,而有缺點的、也是獨特的人,他才有可能瞭解自己,才有可能盡最大的努力發揮潛能。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您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和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凡”、“不夠優秀”,接納那些“令人討厭的小缺點”,也許,孩子的改變反而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