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希望兒童獲得這種能力,就應該儘量少影響他們的活動。如果我們對兒童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在本能地擺脫控制。毫無疑問,他們這樣做合乎邏輯。
不過,兒童並不知道什麼邏輯,他們只是受自然影響,依照自然的規律發展自身。就這點來看,人和動物很相似,都是遵循自然預定好的道路發展,逐漸擺脫對成年個體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
無論是動物的生存能力還是人的個性發展,都是在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的。人們把希望寄託於生命,期待著各種心理和精神能力發展成型。我們透過觀察發現,這些不是教育的結果,而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也就是說,人的成熟是自然的貢獻,而不是人類自己的成績。人的發展是生命力的一項創造,而不是教育的結果。另外一種現象也能說明這一點:心理發展受到阻礙,導致了性格缺陷的兒童,這樣的兒童經過努力會逐步走向正常,消失的性格特徵會重新顯現。
兒童的佔有慾就是一個明顯例證。正常兒童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事物上,而是集中在它們包含的知識之上。也就是說,兒童的佔有慾發生了變化,從事物轉到了知識。
許多人感到奇怪,孩子們嚷著要某種東西,可是得到不久往往會把它們丟掉或者毀壞,似乎兒童的佔有慾同時伴隨著破壞慾。其實不完全是這樣,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沒有東西能夠長久引起人的興趣,對兒童也是一樣。
就拿手錶來說吧,對我們成人而言,手錶的價值是指示時間,可兒童就不同了,他們不知道時間是什麼,手錶到了他們手裡就是一個玩具,可能被摔壞,也可能被丟掉。較大的孩子已經知道手錶的用處,因此總是力圖弄清手錶是怎麼回事。他們會小心翼翼地把錶殼開啟,看看裡面的指標和齒輪是怎麼工作的,這說明他不再對手錶感興趣,而是對手錶的工作原理感興趣。兒童並不需要某個物品,吸引他們的是來自物品的相關知識。
不是佔有物體,而是獲得它們攜帶的知識,這是兒童佔有心理的第二種型別。這種佔有心理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兒童喜歡摘花,摘到不久就會把花弄碎,或者扔掉。這證明兒童的佔有慾與破壞慾同時存在。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兒童已經獲得了花的知識,知道了花是怎麼回事。如果他對花產生了喜愛心理,就不會再摘花,或者弄壞它們了。
此後,兒童還可能對花有興趣。如果是這樣,他會對花進行仔細研究。不過,此時他的興趣完全不在花上,而是純粹為了獲得知識。兒童對蝴蝶也是這樣,美麗的蝴蝶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可一捉到手,很快會把它們弄死。如果兒童的興趣已經轉移到昆蟲或者與昆蟲相關的知識上,他就會對蝴蝶進行觀察,而不是去抓它。
兒童這種佔有知識的慾望很強烈,最好的表現就是他們總是被環境深深吸引。大人常常這樣說孩子:“他們對周圍這些玩意兒著迷了。”正是這種熱情促使兒童認真地、仔細地去做每一件事情。
如果這種佔有慾完全是為了獲得知識,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成為兒童學習知識的動力。好奇心也有同樣的作用,它能夠激發人們的探索熱情,成為科學發展的動力。只要兒童對一種東西感到好奇,這種興趣就會發展到其他東西上面。
我們在教學中還發現,兒童這種佔有心理會轉變成一種愛護的心理。我們學校的孩子們都愛護自己的練習本,它們從來不會缺頁,也很少粘上墨跡,總是非常整潔。
縱觀人類文明史,所有偉大人物身上都有追求美好的品性。他們透過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生命,進而保護生命,促進生命的發展。農民為了照看自己的農作物和動物,可以不吃不睡;科學家為了進行科學研究,更是廢寢忘食。
人性就是這樣,從帶有破壞性的佔有開始,終結於對生命的博愛。以前損壞花壇的孩子現在成了植物學家,他們不再糟蹋花卉,而是細心觀察它們的結構,不再把它們稱做“我的……”,而說“這個……”。
孩子都喜歡弄壞東西,可並不能用說教來改變他們。如果一個孩子和別的孩子爭奪同一件東西,我們會批評孩子,使他們剋制這種自私的佔有慾,但是教育的效果不會持久,他們很快又會爭奪起來。
道德說教對兒童不會有什麼效果,只有促使他們專注於某種工作,才能使他們獲得知識和愛,才能把兒童天性中美好的東西挖掘出來。
在兒童性格發展中離不開學習、愛和為他人服務,而這些同時是所有宗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人類精神的建造者不是聖徒而是兒童,他們告訴我們大自然要求我們怎樣為人處世,他們告訴我們大自然是如何創造人,又是如何使人類成長起來。
對於人類而言,重要的不是物理學、植物學,也不是傳統工藝品,重要的是人類精神在不斷完善。只有兒童才是人類精神的創造者。那些阻礙兒童自然發展的東西,如同一面石頭牆壁,阻礙著人類心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