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養育過程中,我們都想做一個不吼不叫的父母。但是,面對孩子給父母的挑戰,有時候真的太難控制自己了。

比如說,在上學的早上孩子慢吞吞地吃一頓早餐,從早晨7點30到8:30,碗裡依然還剩一大半。眼看幼兒園就要遲到了,這時你看見孩子還在不慌不忙地邊玩餐具邊慢悠悠地吃著。

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我想,少有家長會保持耐心,等一個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吃完一頓早餐。

包括我自己!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通常會變成一隻暴躁的獅子,大吼起來:“你看你,又遲到了,你總是這樣,全班最愛遲到的就是你!”

當然,我也很想隨時都保持溫柔又有耐心的形象,可是父母也有情緒啊。

許多的書籍都告訴我們“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我們也深深知道,家長的負面情緒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因此,許多父母往往把自己憋出內傷,比如因為輔導作業被氣到進醫院搶救的家長。

進退兩難的父母們,該怎麼辦呢?

不要焦慮,在這本《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書中給了我們一個欣喜的答案:父母不用什麼時候都充滿耐心,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當看到來這裡,你的心有沒有和我一樣,有一種被理解的輕鬆感。

而這樣善解人意的作者就是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兩位著名的國際親子溝通專家,美國第一暢銷書教書作家。

相信看過前面的文章的朋友,對兩位作者已經非常熟悉了,我們曾經分享過她們二人合著的另外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能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今天的這本《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是兩位作者又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被稱為快樂家庭氣氛指南。這本書被譽為40餘年經久不衰的家教經典書籍,榮獲了“克里斯多佛”獎,豆瓣評分高達8.9分。

書中分別講述了認可感受的語言、幫助孩子自理的語言、讚賞的方法和表達憤怒的語言等13章內容,可以幫助父母們用即愛自己又愛孩子的方式進行親子溝通。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關注孩子的語言

[微風]描述性語言

作為母親,作者也曾為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想成為更好的父母,於是她們來到了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的講座課堂。

“我們對孩子說的話有什麼與眾不同?”

這是作者參加海姆.吉諾特博士的講座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讓現場所有的家長面面相覷。

作者也很好奇,有什麼不同呢?

海姆.吉諾特博士告訴大家,不同之處在於孩子不會對人做出評價!而使用的是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感受。

什麼是評價呢?

作者在講座上聽到這樣的答案,比如“傻”“笨”“壞”是評價,“漂亮”“很好”“真棒”也是評價。

什麼是描述性語言?

海姆.吉諾特博士向參加講座的所有家長分享了一個生活中的故事:

曾經,一個小女孩給他看過一幅畫,並且問他“畫得好嗎”。他看了看,回覆說:“我看到一座紫色的房子、紅色的太陽、帶條紋的天空、還有很多花。他讓我覺得彷彿來到了鄉村。”

小女孩聽了他的話,微笑起來,說:“我要再去畫一幅。”

這就是描述性語言。

海姆.吉諾特博士認為,如果自己只是簡單的說一句“畫得不錯”,又或者說“一個了不起的畫家”,這個小女孩不會對畫畫產生熱情。

他認為,評價性語言會阻礙孩子的進步,描述性語言可以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描述性語言就是把我們看到的一切用語言描述出來。

比如孩子的牛奶灑了,用描述性語言我們可以對孩子說“牛奶灑了”並且隨手遞給他一塊抹布。

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不限於內疚、自責,或者受批評的憤怒情緒中。

在海姆.吉諾特博士看來,孩子更願意接受的語言是描述性語言。在他看來,描述性語言的好處在於:

第一,幫助家長用不侮辱人的方式表達憤怒。

第二,將我們對孩子的愛切割更細小的單元,讓孩子看到具體的問題;

第三,幫助家長成為孩子的“律師”,闡述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微風]正確的感覺

坦白來講,用描述性語言進行日常表達真的很難。

好比摒棄我們習慣的方式,用一種新語言來說話,很不習慣!甚至,我們會質疑,這樣的方式對於孩子們的來說真管用嗎?

海姆.吉諾特博士認為,為人父母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孩子找到變成仁愛而堅強的人的方法。

描述性表揚在他看來是一種仁慈的方法,透過這個過程給孩子展示如何成為正直而高尚、有尊嚴地生活的人。

依然拿前面的例子來舉例:當孩子把牛奶灑了。通常我們的做法有幾種:

第一,責怪。你看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第二,批評。這麼笨,牛奶都端不好!

第三,惋惜。哎呀,太可惜了!

然而,這些語言並不能幫助孩子找到方法,而它們會給孩子釋放出的訊號是“你粗心”“你就是做不好事”“內疚”……

在海姆.吉諾特博士看來,威脅、侮辱、指責性的語言只會讓孩子承受到它們施加的壓力而惟命是從,沒有思考。

如果換一種方式,會怎樣呢?

如果我們對孩子說“牛奶灑了,你可以用紙巾擦掉”,或者直接遞給孩子一塊抹布。

這樣的過程,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關注點聚焦在解決問題上,如何擦掉滿桌的牛奶。

吉諾特博士認為,雖然這個動作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描述性語言幫助我們從“吼叫式”的原始管教狀態升級到文明教化的過程。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思維,通父母的親身示範,建立“遇到問題不相互指責;專注於解決問題;互相幫助”的認知。

父母用行動的語言告訴孩子“我希望你成為一個專注解決問題的人”“我希望你成為你一個能幫助他人的人。”

有句話說,拿著錯地圖,找不到對的路。

只有孩子感覺正確了,才能進行正確的思考和做出正確的行動。因此,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從吉諾特博士的課堂上學到的,面對孩子感受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明白自己感覺。

第二,承認孩子的感受。

在作者看來,有的感受只是被承認就足以讓孩子做出積極的改變。這不是神話,它就真切地發生在一個叫羅傑的小男孩身上。

早晨,當小妹妹還沒醒的時候,羅傑像往常一樣衝進妹妹的房間,想扯掉她的毯子。看到此情此景的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對羅傑說“你是哥哥,要懂事點”,而是對羅傑說:“嘿,羅傑,我一直在想小妹妹有時讓你挺心煩的。這種煩人的感覺追著你,就算妹妹此刻睡著了,也會讓你很生氣。”

羅傑感激地看著媽媽,原本恨不得掀掉妹妹毯子的他,今天卻說“妹妹冷了,把毯子蓋上吧”。

感覺不能被正確的認識之前,孩子不會出現更好的行為。

在作者看來,當孩子的感覺有了聽眾,就會感受到被理解的感覺,而它們也更願意做出積極的行為。

​[微風]感受被接納後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有網友給出了一個答案:信念。

在作者看來,人的情緒被接納、被同理後會產生一種新生的力量。

而這種力量,便是內化於心中的信念。

在吉諾特博士的課堂上,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這股力量給同學內爾帶來的改變:

幾個月前,內爾的丈夫去世了。

家裡的孩子因為失去動力父親感到悲痛不已,甚至責怪內爾這一切都是她造成的。無疑,孩子的行為宛若在內爾悲痛的內心上再灑一把鹽。

她感到人生太絕望了!

吉諾特博士看著內爾,對她說“內爾,不要被生活打敗。”

此刻的內爾眼眶盛滿淚水。

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讓內爾在一週後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內爾又恢復了對生活的勇氣和活力。

當她再次面對兒子責備的時,她不再默默承受,而是勇敢的直面問題,她告訴兒子:“爸爸的離開,我們都不好受。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是單親家庭了,雖然我們不希望這樣,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考慮,怎樣盡我們所能,去組成一個很好的單親家庭。”

兒子聽了媽媽的話,沉默不語,轉身出門一個人默默地整理荒蕪許久的草坪。

在作者看來,當感覺得到認可和接受時,彼此便建立起親密關係。就像內爾和兒子一樣這種親密關係便是生活的信念和強大的力量。

​[微風]當孩子的行為超出了底線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是每件事父母都能同理孩子。甚至,有些超出了我們的忍耐底線。

海倫就遇到來自兒子勞裡的挑戰。

勞裡是一個特別喜歡抱怨的孩子,每當他生氣或者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經常在家裡用語言攻擊身邊的所有人,他常說:

“我爸怎麼會這麼老,簡直像個老頭,太丟人了”

“我的老師簡直笨得像頭驢。”

海倫對兒子的行為已經忍無可忍,當她提醒兒子時,兒子毫不留情地對她說“你應該去死。”這讓海倫實在無法接受。

海倫學過一些科學的養育方法,但是面對孩子這樣傲慢無禮的行為,她實在無法忍受,那些方法也變得蒼白。

當孩子的言行超出了我們的底線,該怎麼辦呢?

海倫分享了她的做法:

首先,表達態度。告訴孩子,你的行為我無法接受。作者認為,父母不需要隱忍自己的情緒,有時憤怒的情緒也可以促進積極的行動。

接著,直面問題。幫助孩子找到感受,說出問題。

最後,離開現場。告訴孩子我需要自己一個人獨處一會兒,讓孩子自己反思。

幫助孩子面對感受,並不代表父母需要隱忍自己的情緒。在作者看來,我們只要以“不侮辱人的方式”表達憤怒,像海倫一樣大膽地講出自己很生氣,也無妨。

寫在最後

今天的內容分享到這就結束了。

讀到這部分,總有釋然的感覺。曾經以為好父母應該儘量不吼不叫,隨時保持理智和冷靜。現在看來,父母的情緒也需要被看見和充分的表達。

今天的內容算是給自己的情緒找到了積極的出口,希望給你也是。

“不用侮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價值觀和期望”,與大家共勉!

1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兒童房裝修你必須知道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