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個意識和行動:孩子的專注力要從小抓起。但抓著抓著發現:我家孩子是有專注力,但一直沒用在“對”的地方:

打遊戲、看動畫、玩手機那可是全神貫注,讓他們分散一丁點的注意力都不行;可是上課、做作業、學習時,那股專注力好像突然斷線了一樣,一直提醒、說教都難以長時間堅持,動不動就走神發呆,要不就各種藉口想逃離現場。

你家的娃是不是也這樣?其實這些反應和孩子內心的動機有關。

動機,決定專注力的高低

15年前,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兒童專注力的實驗。

美國的孩子和瑪雅的孩子被帶進一個小屋子裡,分別坐在兩張桌子前,研究人員會先教一個孩子組裝玩具,同時告訴另外一個孩子,他需要坐在座位上等幾分鐘,然後就可以玩一個摺紙遊戲。

這個實驗其實是想知道等待的孩子會做什麼。

結果發現,在同樣等待過程中,美國孩子和瑪雅孩子的表現完全不一樣。

美國的孩子全都是一副無聊的樣子,不是盯著地板發呆,就是一直看著房子裡的海報,甚至還有孩子突然就拿起桌上的玩具當子彈玩,大喊“爆炸啦”;

而瑪雅的孩子卻非常專注,他們大多會靜靜地坐在位置上,眼睛緊緊盯著研究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心理學家進行跟蹤觀察發現,瑪雅的孩子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玩自己喜歡的遊戲,這些選擇,都是跟隨自己的內心而動。

因為這些選擇都是孩子自己選擇的、感興趣的、真正想要的,所以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會更積極、更專注,也更傾向於去管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而美國的孩子,很多時候都受制於學校、家長,心裡的積極性就降低一大截。更糟糕的是,他們在做事情時,大人總像“監工”一樣,時時提醒他們要“集中注意力”,孩子長時間需要依賴大人來提醒和監管專注力,慢慢地他們自我的專注力管理能力就降低,甚至是喪失了。

這麼看來,孩子是否可以專注於一件事情,專注時間的長短、精力的高低,是由心理動機決定的。正如心理學家蘇珊娜·加斯金斯說:每個孩子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有當孩子心裡真的渴望時,他才會更積極。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

針對孩子不同情況,給予不同支援

孩子喜歡做、積極做的事我們放手支援

例如孩子喜歡玩遊戲、玩手機,我們可以讓他去做,不要去指責,但是必須讓他學會去管理。

他要玩遊戲,讓孩子自己決定玩的時間,並且做好玩遊戲以外所有事情的安排。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孩子學習對結果負責,更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更加專注。

孩子有能力做好、卻不想做的事情我們要多鼓勵

這種情況在學習上是最常見的吧。做作業、上各種興趣班,孩子熱情不夠,我們不要一下子擺起家長的架勢給孩子講各種大道理,我們先肯定孩子的能力,然後鼓勵孩子多嘗試。

還可以透過一些有趣的方式激勵孩子的積極性,例如和孩子比賽等等,讓“不想做”的事情變得更有趣點,引導孩子專注其中。

孩子想做好,卻暫時做不好的事情我們多引導

有一些事情,孩子是很感興趣的、很想做好的事情,但是可能各種原因暫時無法做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好好引導孩子、教導他們如何去做好。保護好孩子的熱情、興趣的同時,幫助他克服能力障礙,進而專注而投入。

專注是一種主動採用的技能,不是一種被動的素質,尊重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的專注力訓練提供助力。

關於公益創投

『 “愛無限·心關愛”助力健康中國 共築成長路——來穗青少年心理支援專案 』是由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和中共廣州市社會組織委員會主辦,廣州市福彩公益金資助,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廣州市為本社會心理慈善服務中心實施的第七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專案。

本專案透過線上心理健康課堂、線下心理科技體驗館遊學活動、一對一心理諮詢、心理自助雲平臺等多種活動形式,促進來穗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

熱線諮詢時間:9:00-18:00

(面向來穗青少年免費)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讓ICPS(我能解決問題)成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