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小兒腹瀉對身體的危害有以下幾點:比較輕一點的腹瀉,孩子主要是以胃腸道的症狀為主,多表現為不想吃飯,偶爾溢乳、嘔吐等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但每次的量並不多,沒有全身性的脫水,這樣的孩子大多數在幾天就可以痊癒。如果是發生重度的腹瀉就要引起注意了,重度的腹瀉除了有胃腸道的症狀以外,還會有明顯的脫水、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中毒的症狀,比如發熱或者體溫不是太高,但是精神表現出煩躁、萎靡、多睡、面色蒼白,甚至意識模糊、昏迷、休克等,由於嘔吐腹瀉丟失的體液太多,再加上食慾不是太好,吃的入量又不是太足,所以就容易導致脫水、水電解質紊亂等。在重型腹瀉的時候,通常還會產生現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癥、離子方面的紊亂。治療以後也很可能會出現震顫、抽搐、驚厥等,這是在臨床上都可能會碰到的,長期的慢性的腹瀉通常會導致孩子的營養不良,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育,久而久之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臟腑功能,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生命。
小兒腹瀉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小兒腹瀉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調整飲食。
2、預防和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
3、要加強護理。
4、預防併發症。
一般急性腹瀉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水和電解質的平衡,慢性遷延性的腹瀉要注意腸道菌群的紊亂情況,對於急性的腹瀉,通常會採取飲食療法,飲食療法強調孩子要繼續飲食,否則可能就會滿足不了生理需要反而會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嚴重嘔吐的小兒暫時禁食4-6個小時,不禁水,儘快恢復母乳和原來已經熟悉的飲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另外有病毒性腸炎,可能會有繼發性雙糖酶的缺乏,對於這部分的病例要注意,可以改變以前的餵食習慣,可以多喂一些豆類澱粉類的食物,腹瀉停止以後,要逐漸恢復營養均衡的飲食,要糾正水和電解質的紊亂以及酸鹼平衡,要注意補鈣補鎂,要控制感染,注意腸道微生態的治療,可以適當用胃黏膜的保護劑,這是對於急性腹瀉。對於慢性遷延性的腹瀉,除了調整飲食還要注意對於雙糖不耐受的患兒,使用含雙糖的飲食,可能會加重腹瀉,要注意避免雙糖的負荷,不用含雙糖的代乳品,最後強調素食是腸黏膜受損以後孩子最理想的飲食,所以這個時候在飲食治療的同時強調素食營養平衡。
小兒腹瀉可以分為哪些型別
小兒腹瀉主要分為以下型別:
一、病理性腹瀉:
1、感染性腹瀉:
細菌性的腹瀉,主要是致腹瀉型的大腸桿菌感染為主,還有空腸彎曲菌、鼠傷寒、沙門菌、綠膿桿菌或者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主要包括輪狀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瀉。
2、胃腸道外感染所導致的腹瀉,主要是在繼發其他的一些疾病之上,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腎盂腎炎等,主要是因為發熱或者病原體毒素影響引起的腹瀉。
二、生理性腹瀉:
多見於六個月以內的嬰幼兒,以母乳餵養為主,主要是因為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瀉或者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腹瀉。
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腹瀉的病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細菌性,主要是以致腹瀉型的大腸桿菌多見,包括產毒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和粘附性大腸桿菌。此外還有一些鼠傷寒、沙門菌、空腸彎曲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都可以引起小兒感染性腹瀉。
2、病毒感染,主要是以人類輪狀病毒以及其他的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
3、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兒腹瀉,如寄生蟲、菌群失調、亂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外的感染,像發燒、上呼吸道感染、食物過敏;乳糖不耐受、餵養不當等,都是引起腹瀉的常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