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奇奇十歲 1:四年級經常偷偷拿父母的東西 也會經常帶學校的東西回家 。2:媽媽脾氣暴躁 經常打孩子 爸爸會護著孩子 3:幼兒園的時候就喜歡把東西拿回家 奇奇的語文老師換了四次。奇奇來到諮詢室我會準備好沙盤給奇奇玩兒 觀察 陪伴 信任 讓奇奇有足夠的安全感 做自己想做的事 1:孩子經常拿家裡或學校的東西放起來自己儲存是不是在保護這種確定性 成為自己的就不用擔心看不到了 2:爸爸媽媽這種教育方式不同完全反向 媽媽強勢 成了家裡的掌舵者 爸爸保護孩子 爸爸媽媽需要提升育兒的一致性觀念。
啊娜:今天個案描述的是:1.奇奇10歲的孩子時常拿父母的東西,也會把同學的東西帶回家。2.媽媽脾氣暴躁打孩子,爸爸護著孩子。3.幼兒園就喜歡拿東西回家,語文老師換了幾次。我的支援是:第一:關於奇奇經常拿父母東西這件事情,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奇奇的父母怎麼看待呢?他們發現奇奇拿東西的時候,有沒有及時的給予重視和反饋呢?老師一直在更換,小時候的奇奇這種引起重視的行為方式父母和老師是怎麼對待他的呢?是不是一出現媽媽就只顧打孩子,然後爸爸幫襯這種事情就不了了之呢?老話說:教孩子一個打一個護是沒辦法教好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很小,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是錯,爸爸媽媽教育意見不統一,也沒有協調性。這就倒致了孩子無法分辯對錯是非,孩子這打也白捱了,因為反正最終結果達到了,他犯錯,父母都非常重視,雖吵鬧捱打,但是,他也覺得自己是被重視被看見的。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被延續下去 。這就如抽菸和打遊戲一樣這是一種上癮症,這種反覆的嘗試讓他對這種“偷”的行為感受上癮。不管這種感受是什麼,舒不舒服,但是,他卻很喜歡這種體驗感。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第二:對於奇奇來說,四年級了,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非常智慧的,可以給奇奇談談,他為什麼喜歡拿同學的東西呢?是因為真的喜歡呢?還是想要給同學們一起玩呢?拿父母的東西媽媽老打他為什麼還想要去拿呢?奇奇有什麼感受和想法可以說給阿姨聽聽嗎?(在整個說話過程中,我們一定是仰視孩子的,讓他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我們是理解他的,這就要共情到奇奇,他才會放下防禦與我們交流和溝通。)第三:透過老師瞭解奇奇在學校的狀況,是否調皮是否同學們都不喜歡給他玩?老師怎麼看待這孩子呢?第四:要很重視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他們的關係和態度真的倒致了孩子的行為模式的持續,這就要從生活細節上刻意練習了。這需要家長的配合改變才能真正的幫助到奇奇的轉變。總結:行為的目的是取得關注,關注的結果就是需要父母正向的引導孩子往正向的方面去發展,爆力永遠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好好的說話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練習的功課。
簡愛:我看見題目的感受是:透過奇奇小朋友的這件事情,我突然感受到,生活中,上癮症真的是常見的,只是輕重罷了,就如同我們喝茶一樣,習慣到成自然.這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要不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危害和困擾也是允許存在的,比如男女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習慣使然,但是,只要彼此覺得舒服,就沒有問題,良性的迴圈持續反覆是可以滋養我們的靈魂的,所以,凡事不要太較真,與他人較真就是與自己過不去。如果是不好的行為,那麼我們就需要慢慢的透過他人的協助改正過來,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不管怎樣,我們的目的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人際關係更和諧。所以對自己慈悲也是對別人最大的慈悲。生活我們是可以有期待的,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動力,只是我們的期待不要太過執著就好,願每一個人都好好的是幸福的。當遇到困難和阻力時,有勇氣打碎自己重組把自己的人生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祝福你 祝福所有的人。
靜好:今天的個案,讓我想起兒子小時候拿我的錢。開始就給他說,不要拿,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說了好幾次,還是拿,最後一次把他關在屋裡打,還嚇他下次在拿,就告訴別人。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拿過了,現在想想當時的我,好殘忍!母親在教育孩子時,父親不能護,孩子拿錢是缺愛,須要被父母關注。奇奇為什麼拿大人的東西呢!想要什麼告訴下,給你買,知道你想要又不敢說,是麼!我小時候也拿過父母的東西,看著好看,有的好玩,就想拿著屬於自己。但不是自己的東西再好也不拿,想要就給大人說什麼理由,他們一定會給的。
入海的魚:這個案例中不難看出,奇奇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缺失的,從偷拿父母的東西,拿同學的東西這些現象,不難看出,奇奇在物質的需求是受限的,對界限的概念也是不清晰的。由於媽媽是個急脾氣,遇到奇奇做錯事就知道暴打,爸爸卻護著他,幼兒園時就喜歡把學校的一些小玩意兒帶回家。這樣的教育模式,奇奇不知道怎樣是對怎樣是錯,怎樣是好怎樣是壞。沒有是非觀念。沒有是非觀念,會影響到孩子的個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的個性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討好依賴,要麼無賴。而且還會影響親子關係。孩子會片面的認為護他的人是好的是對的,打他的人是錯的是壞的。奇奇四年當中換了四位語文老師,一年換一次。這樣頻繁的換語文老師會給孩子心裡上帶來壓力,老師和學生之間是需要一個情感連結這樣一個關係存在,師生之間有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建立好感,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對學習的積極性,孩子的內心也會穩定。對奇奇的支援是:1、和奇奇建立朋友關係,問她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聊一些些校園趣事,拿一些她喜歡的東西就跟他做交換,讓她知道喜歡別人的東西,可以用交換的方式。2、跟爸爸媽媽做一個溝通,讓媽媽認識自己的急脾氣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會造成孩子自卑,低自尊,沒自信。遇到奇奇再犯錯誤,媽媽首先要冷靜,溫和而堅定地要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告知正確的做法。讓爸爸知道護孩子,會使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孩子犯錯時,不要兩個人同時進行說教。3、關於奇奇四年換了四個語文老師,建議奇奇的父母向校方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和奇奇同學的家長們聯名向校方提議固定語文老師。
老師說:這裡面涉及到一個話題:偏差性行為。孩子的偏差行為主要分為以下兩種:一般行為偏差包括了偏食、厭食、膽小、自卑、晚睡、拖拉、情緒波動大等等;嚴重行為偏差包括偷竊、放火、撒謊,惡做劇、打人、傷人……孩子產生偏差行為,在潛意識裡,是做給最親近的、愛的人看的,是告訴他們“救救我吧,我不舒服,我很難受”,是向最親的人發出求救的訊號。可是這個時候,大多數父母偏偏注意不到孩子內心的感受,和發出的求救訊號,只是看到了孩子表面行為的異常。《正面管教》中描述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四種心理需求:1:尋求關注: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2:獲取權力: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3:報復行為:認為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4:自暴自棄:我覺得不可能有所歸屬,我選擇放棄。舉個例子,父母工作很忙,沒時間照顧小孩,就讓他自己去玩。那麼有時候孩子就會過來到媽媽身邊,要媽媽抱,媽媽如果說:“去去去,忙著呢,你自己去玩,不要打擾我。”孩子就會覺得傷心,因為被無視了。但是如果這時候孩子去端杯子,水灑到地上,媽媽出現就會說:“哎呀,你怎麼又這樣!為什麼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這時候雖然被責罵,但是也是跟父母之間的一次連結。於是得到很重要的經驗:如果我下次再把水灑了,媽媽就一定會再來跟我說話。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偷竊者想擁有更多的財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竊這一動作是由貧窮或缺乏引起的。”不少研究也正好表明,大多數孩子的偷竊行為,也往往來自缺乏。比如家庭給孩子的零花錢較少,又比如孩子多次要求買某種東西而父母拒絕,再比如孩子在跟他人的攀比中自尊心受創……所以,從第一次發現孩子偷竊時,就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諮詢建議:1: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奇奇,我們在我們的路上都會有些小錯誤,叔叔曾經也有過。我也知道在生活中你一定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你能給叔叔聊一聊你最近都做了些什麼嗎?2:最近有沒有遇到讓你不開心的事情呢?說來聽一聽?3:用發展的目光去看“偷”這個行為,最近爸爸媽媽說了一個關於你的這個情況,叔叔很好奇想知道原因?你能告訴我嗎?4:叔叔知道,你很隨意,但是好像造成了別人對於你的誤解哦,叔叔也清楚你的想法,我相信你一定是個善良的孩子,你覺得有效果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呢?5:調整認知:當你喜歡一件物體,並不是一定要佔有它,而是可以欣賞它,並且與大家一同分享,這樣你就會增強你的幸福感。6:奇奇,你知道嗎?當我們有些行為過度了,就會收到一些懲罰,你覺得那些懲罰會是什麼嗎?你覺得如果可以避免那些嚴厲的懲罰,我們能做什麼啊?7:佈置作業:媽媽給你50元錢,你覺得下週會做什麼?做出一個計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