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當媽的真的是特別的不容易,好不容易坐完月子,照顧寶寶到能喝奶粉、吃輔食的時候,就要趕緊回去上班,否則自己的工作估計就要丟掉了。
在這個時候,寶媽們通常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幫自己帶孩子,老人帶孩子雖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能幫家長緩解工作壓力、處理工作與家庭的矛盾,就算老人帶孩子有1萬個"不好",家長們還是會讓老人帶娃。
但是上海的楊女士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讓母親幫忙帶孩子的結果,竟然是娃"不認"自己了!
孩子現在的狀態令楊女士特別鬱悶,一天天光會喊"姥姥長姥姥短"的,壓根兒沒把自己這個媽放在眼裡,不僅如此,當楊女士想要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經常會很沉默,很少會對她做出反應。
但是楊女士知道,孩子是很想和自己近距離接觸的,每當自己站起身走動的時候,孩子的眼睛直勾勾的盯著自己,可是一旦楊女士和孩子靠得很近,孩子就好像渾身不自在一樣。
萬分鬱悶的楊女士找到兒童心理學家諮詢,這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原來,在孩子3歲之前,楊女士和丈夫都忙於上班,晚上經常要加班。
這就導致了他們每天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姥姥家裡,匆匆忙忙趕去上班,晚上9、10點鐘才回來。有的時候工作很忙,可能還會加班到11、12點甚至更晚。
楊女士和丈夫原本計劃得很好,趁著自己年輕、能多熬夜,多幹活賺錢,為孩子將來上學和開銷準備足夠的經濟支援。計劃都好好的,可是面對孩子的冷漠和疏離,姚女士和丈夫一時間都無法接受。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解釋我們這才明白,原來在孩子3歲以前,是與他人建立依賴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內,長期陪伴孩子、與孩子互動的人,就是孩子最依賴的人。
如果家長錯過了這個時期,想要與孩子在建立起依賴關係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但是家長會覺得自己也有不少難處,畢竟錢又不是大風颳來的,孩子成長上學幹什麼都需要錢,不工作怎麼可能呢?那麼我們作為"社畜"應該如何協調親子關係與工作呢?
兒童心理學家:別想了,親子關係與工作不可兼得,3歲之前家長一定不能晾著孩子。
原因:孩子在3歲的時候,剛開始建立獨立思想,能夠意識到自己和世界的區別,有了自我意識。
也就是說孩子在3歲以前,分不清自己和別人的區別,在孩子的視角里,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因此對母親的依戀格外嚴重。
在嬰幼兒時期,寶寶們會對母親產生過度的依戀情緒,如果母親離開寶寶,他們就會哭鬧不止,直到母親回來才停止哭鬧。因此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母親一定要常常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那麼家長們一定會很煩惱吧,想要讓孩子依賴自己,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但同時工作和賺錢又放不下,那麼家長應該怎樣調節這兩件事在生活中所佔的比重呢?
在這裡我給大家的建議是:讓家庭成員的一方在孩子2歲以前儘量在家中陪伴孩子,可以選擇2年內專職在家照顧孩子,孩子2歲之後可以讓老人幫忙帶孩子。
但在2-3歲之間,家長也要注意儘量少加班,至少有一方儘量不加班,能夠保證早早回家給孩子做晚飯,和孩子一起吃飯,晚上陪孩子一起聊天、讀繪本,進行親子活動。
當孩子年滿3歲時,家長可以適當增加加班的時間,將重心轉移到工作上,但是無論白天的工作多麼累,晚上也一定要記得陪陪孩子。
家長陪伴孩子總是會覺得需要跟孩子進行互動,其實不然,晚上如果很累的話,可以試著和孩子坐在一起泡泡腳、看看書,互相依偎著,不用說什麼話也很溫馨。
孩子看到家長疲憊的樣子,也會變得懂事起來,可能反而會安慰家長,付出自己對家長的愛意。這樣的互動其實是一件好事,讓孩子學會愛、表達愛,比給孩子念多少故事都有用。
父母在孩子面前沒有必要"裝模作樣",也不必維護自己的"家長面子"而太過嚴肅,上班累了,回來的時候可以抱著孩子在沙發上靠一靠,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平易近人,也就體會到了家庭的溫馨和溫暖。
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從來不是花多少時間在孩子的學業上、吃穿上,孩子們最缺的是家長的"溫柔"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