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我國現有階段有三種類型的孩子,分別基於不同生活環境塑造不同的性格。

分別是:長不大的孩子;健康的孩子;過早成熟的孩子;

過早成熟的孩子,就是我國大多數傳統教育下的形象代表“孝順,懂事”。做事情總會照顧方方面面,是可以為別人一味地犧牲自己的人。

這類性格往往會經常碰到很多正常孩子預計不到的問題,比如成為家暴者的伴侶、總遇到渣男的女孩、總遇到職場欺壓不知道如何為自己反抗的人等等。

小的時候過年過節,別人家的孩子在玩在吃,你在廚房和父母一起忙碌

上學的時候在面對朋友的要求,不管自己開不開心的事,他們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去做;

工作的時候在職場中被人欺負,要去考慮同事會不會因此討厭他、老闆會不會因為他反抗而為難;

在感情上父母介紹相親,有喜歡的人不想相親,考慮到父母的面子不敢拒絕;

在談戀愛時去物件家受了氣,考慮到物件和物件父母的面子不能及時止損;

在結婚遇到不合適的人,考慮了孩子太小,考慮了父母年邁,考慮了不想讓伴侶佔便宜,考慮了離婚後不知道怎麼工作,遲遲不能下決定離開這個消耗他生命的人。

別人一再入侵他們的邊界,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也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他們。

1. 對生活喪失信心

因為無論怎麼活,都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2. 優柔寡斷

他們無法選擇做什麼工作,和什麼樣的人共度一生,是要先結婚還是再等下一個更合適的人........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3. 普遍性懈怠

他們即使偶爾有激情,也只是轉瞬即逝。

因為真實感受一直被壓抑,他們無法獲得真正的動力......

4. 難以卓越

因為,一切卓越,源自對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觸碰。

一味地地考慮別人的感受,根本上是家長教育“懶政”地造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在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心裡有不舒服的感受,他們無法解決這種感受,(直白地和孩子表達會損害自己作為家長的威信,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於是要求自己面前的孩子來體諒自己。

美其名曰“孝順”“懂事”。透過逼迫孩子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你不體諒父母的感受,是你不懂事。

我父母為你做了那麼多,是你不懂事。

我父母在外面受別人的氣回到家你還要讓我生氣不聽我的話,是你不懂事。

找物件學歷那麼低,你明知道你媽不喜歡這樣還不分手,是你不懂事。

別的孩子都早早地讓父母抱孫子了,你還不生個孩子讓我們帶帶,是你不懂事。

我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還說你抑鬱,白眼狼,是你不懂事。

任何讓家長不舒服的事情,只要冠上“不懂事”“不孝順”的頭銜,就可以聯合其他親戚朋友一起討伐孩子。

父母對孩子,有著天然的權威,孩子為了尋求父母的認同,天然地會去服從父母。

父母對親戚、同事、老闆說“你要考慮我的感受”,想必這些人不會完全聽從。

但孩子可以。他們為了獲得父母的愛,他們可以忍受。

父母利用這種服從關係,對孩子說“你要懂事,要體諒父母考慮父母的感受。”孩子不願意,父母就撒潑打滾威逼利誘,孩子的選擇是有一個,就是服從父母,反之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如果在父母打孩子的家庭,不服從父母,就被暴打一頓,再不服從,再打一頓,直到打到聽話為止。

父母得到了一個“懂得察言觀色”“考慮父母感受”的孩子,

世界上失去了一個原本能活出自己的孩子。

北大徐凱文教授給它取了個名字:空心病。

他發現北大有30%的學生有“空心病”: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而活;

需要被誇才能確認自己是OK的;

一旦工作或學習不夠好,就覺得活不下去了......

不少學生讀到了博士,卻只想著自殺。

我覺得他們的問題在於:

從小被外界的聲音推著走,內心早已失去了感覺。

無法感知世界,無法感知自己內心的慾望和動力。

父母對孩子的主觀世界共情,孩子才能對其他人的主觀世界共情。

有一句話叫做“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不如換過來,“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與其強迫孩子必須考慮父母的感受,不如深入孩子的主觀世界,不帶偏見不帶藉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孩子對父母的感受。

1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嬰幼兒的面板怎麼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