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給孩子進行干預訓練的時候,有一項訓練叫做延遲滿足訓練,即:當孩子有所需求時,家長刻意不給與立即滿足,而讓孩子等待一會兒,到達一定時間之後,才給與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試驗”,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有的孩子沒有等待就吃了面前的棉花糖,有一部分孩子等待了一會兒,但是不足十五分鐘,也吃掉了自己面前的棉花糖,最後一部分孩子等待了15分鐘,並且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後來,研究人員發現,在“棉花糖試驗”中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以及後來的中年時期,表現也更出色。

由此,國內外引燃了一股訓練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風潮。這項訓練,在孤獨症干預訓練中也被經常使用。

小君在超市看見烘焙區剛剛烤出來的香噴噴的麵包,於是對媽媽說:“媽媽,麵包!”媽媽知道小君是想要吃麵包,但是她又想到在訓練機構時,老師說要訓練小君延遲滿足的能力,這樣,小君以後才能學會安靜地等待。

於是,媽媽對小君說:“我們馬上就要回家做飯了,現在不能吃麵包了。我們下次再買吧!”

小君聽懂媽媽說的話,知道媽媽不肯給自己買麵包,他就站在超市的烘焙區,怎麼也不肯走,後來,媽媽想拉走小君,小君一下子就在超市大哭起來了。

媽媽沒辦法,只得先滿足小君買麵包的需求,希望小君趕緊停止哭鬧。小君延遲滿足的能力不但沒有得到訓練,反而學會了用哭喊來脅迫媽媽滿足自己的需求。

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培訓部主任,郭延慶副教授在《應用行為分析與兒童行為管理》一書中提出:主動滿足可以預防孩子的問題行為。

確實,沒有誰會因為別人主動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而大發脾氣。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也一樣,當他們的需求能得到爸爸媽媽主動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問題行為會相對更少一些。

就拿小君想要買麵包這件事來看,小君對媽媽表達了自己的需求:買麵包。

如果媽媽能夠在第一時間就主動滿足小君,那就不會有後面的小君在超市哭鬧的問題行為了。

那麼,郭延慶副教授的主動滿足和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棉花糖試驗”中提到的延遲滿足是否相背而馳呢?

其實不然,郭延慶副教授提出:在日常的背景下,讓兒童保持75%以上的主動滿足率。並且主動滿足的時候,要遵循四個標準:滿足的心理標準、滿足行為的操作標準、滿足的時機標準、滿足的排除標準。

其中滿足的排除標準,就告訴了我們並不需要事事都去主動滿足孩子。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什麼時候該主動滿足,什麼時候該延遲滿足?

大賽爸爸認為,當孩子的需求是合理,並且時機合適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主動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孩子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要求爸爸媽媽帶他出去踏春時;或者孩子每天早晨都喝牛奶,突然有一天早晨要求喝鮮榨果汁時,我們都可以主動滿足孩子的需求。

但是,遇到以下的情況,我們也應該跟孩子講道理,適當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們懂得一些必須遵守的規矩。

比如,在遊樂場玩耍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要坐蹺蹺板,但是蹺蹺板只能兩個人玩,如果孩子看見別人玩,就非要立刻自己上去玩,這是不能主動滿足的。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就要引導孩子等待,鍛鍊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並告訴孩子,我們得和小朋友們一起排隊,輪到我們的時候,才可以去坐蹺蹺板玩。

但是我們又不能事事滿足,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如需要和小朋友們輪流玩遊戲的時候,還是要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讓孩子學會等待。

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

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

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

為您答疑解惑。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7個月寶寶輔食推薦!附詳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