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上海盧浦大橋上出現了讓人無比痛心的一幕:一名17歲的男孩因為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受到了母親的責罵。
在母親駕車駛上盧浦大橋時,男孩突然從車上跑下來,衝到橋邊縱身躍下,當場死亡,只留下悲痛欲絕的母親伏地痛哭。
我們無法知道一個17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在那一刻這樣決絕地離開了人世。
但如果他母親當時能換種方式說話,更有效地和孩子溝通,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時候,一句讚揚肯定的話,能給人帶來信心和勇氣;一句苛責貶低的話,會給人內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
在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怎樣才能讓讚揚更恰當真誠,責備更容易接受,從而提高和他人溝通的效率呢?
《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就能告訴我們答案。
關於讚揚的那些事兒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被人誇誰不喜歡呀。
但是,讚揚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好反而會起反作用,給我們的社交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獨裁式讚揚。
獨裁式讚揚,指的是透過讚揚把人“困在某一種身份裡”。在這一類讚揚中,稱讚和肯定變成了操縱和道德綁架,強迫對方違背自己的意志行事。
舉個例子,單位有項工作需要週末加班完成,領導找到小張說:“你是個特別有責任心的同志,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交給別人我不放心,還是你週末過來辛苦一下吧。”
又比如,姐姐和弟弟在搶玩具,這時候媽媽走過來對姐姐說:“你是一個好姐姐,特別懂事,把玩具讓給弟弟玩吧。”
以上就是兩個典型的獨裁式讚揚。很可能小張並不想週末加班,小姐姐也不想把心愛的玩具讓給弟弟,但這些讚揚把他們困在了“有責任心的下屬”和“懂事的姐姐”這些身份裡。
如果不照著做就會變得“沒有責任心”和“不懂事”,無形中迫使他們不得不按照誇讚一方的意志行事。
獨裁式讚揚雖然能在短期內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但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反感,長期來看會給這份關係帶來不良影響。
關於責備,我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有心理學家跟蹤研究了精神病院裡的病人,發現很多病人在童年時期飽受父母責罵,被迫承受極為強烈的羞恥感,日積月累,無法承受的羞恥情緒最終導致他們患上了精神疾病。
正因為責備會帶來如此糟糕的心理體驗,所以討厭和害怕被人責備成了人們的天性。
但是,雖然責備不討人喜歡,它卻像苦藥一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沒有責備,小到個人、大到社會,都是不可能健康發展的。
想要發揮好責備的作用,就要避免下面幾個雷區:籠統化責備和讀心術。
第1個雷區:籠統化責備
籠統化責備指的是,把一個獨立的問題或爭執,演變成更寬泛的埋怨。
舉個例子,丈夫沒有刷碗,妻子開始抱怨,先指責丈夫“懶”,接著說他“從來不幹家務”,然後發展到“你對這個家不負責任”,最後升級為“你已經不愛我了”。
籠統化責備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當人們因為一個具體的錯誤受責備時,大機率會做出整改。
但人們受到籠統的指責,只會怒火中燒,第一時間反擊回去,結果爭吵不斷升級,事態變得越來越糟。
第2個雷區:讀心術
這裡的讀心術,指的不是看出對方所思所想,而是惡意地揣度對方的思想和動機。
比如,孩子要學吉他,家長冷嘲熱諷地說:“我還不瞭解你,三分鐘熱度!”
妻子說最近休息不好,丈夫冷哼一聲:“別裝了,你是想抱怨家務幹得多吧!”
在這樣的指責中,讀心者把另一方的心思和想法朝最陰暗的角度去想,爭吵的目的從解決問題,變成了傷害對方、侮辱對方,然後獲取勝利。
被讀心的一方痛苦無助,完全無法控制對方解讀的東西是否屬實。時間長了,兩人懶得再去相互指責,也不再溝通,就像被一堵看不見的牆永遠分隔開來。
生活中如何用好讚揚和責備?
針對不同的人際關係,如親子溝通和伴侶溝通,這本書的作者特麗·阿普特提供了很多有針對性的三個溝通技巧:
1、迴應式的親子評判
在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裡,父母對孩子言行的評判,應該是迴應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
比如說,當孩子搶了小朋友的玩具,如果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你怎麼可以這麼霸道?你怎麼可以有這樣自私的情感?”這裡父母做出的評判就是“入侵式”的。
這種評判不僅沒有尊重孩子,還會讓他對自己的真實感受產生羞恥情緒。
在這樣的評判中長大,孩子會自卑敏感,習慣性地問自己“我有這樣的感覺對不對?”“我的行為能不能讓別人滿意?”
相反,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寶寶喜歡這個玩具,想多玩一會兒對嗎?但是這個小朋友先拿到的,你們一起分享好不好?”這裡父母做出的評判就是“迴應式”的。
首先透過動作、語言、表情接納孩子的言行和感受,在此基礎上和他充分地溝通。這種評判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讓他變得自信,成長得更健康。
2、讚揚時要慷慨、責備時要具體
有的家庭裡,家長以“虎媽狼爸”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孩子管教嚴格,輕易不開口誇獎。
孩子考了第二名肯定不誇,反而責問:“為什麼沒考到第一?”考了第一名也不誇,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漫不經心的:“這是你應該做到的。”
但是孩子天然渴望父母的讚揚,這樣做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他們過於在意自己的表現,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
家長在表達責備的時候,應該是具體的、就事論事的。不要翻舊賬,也不要牽扯到其他問題上。
舉個例子,孩子把髒衣服扔在了沙發上,媽媽一邊撿起來一邊嘮叨:“髒衣服要放在洗衣籃裡,說了多少遍你都不聽。你怎麼這麼自私,一點都不關心我,想當年媽媽生你的時候……”
試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能聽得進這種責備嗎?
所以,具體的、點到為止的責備,給孩子指明瞭改進的目標,效果會好得多。
3、在婚姻中,怎樣和伴侶更好地溝通
有一位叫做約翰·戈特曼的心理學家,花了40年時間觀察了3000對伴侶的日常交談和爭吵,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
保障婚姻長久的關鍵,不是夫妻間擁有相同的愛好,也不是能持續保持吸引力,而是夫妻日常交流中,讚揚與責備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比例。
這個比例是多少呢?讚揚與責備5:1,也就是誇獎次數是批評次數的五倍。
對於夫妻雙方來說,責備對雙方關係的影響要遠大於讚揚,也更容易引起強烈的不滿。
所以,在和伴侶的溝通中,要給讚揚更大的比例,才能夠抵消批評造成的負面影響。而大量案例證實,當夫妻交流中讚揚與責備的比例在5:1時,他們的溝通更順暢,婚姻關係也更穩固。
其實,戈特曼的這項發現也適用於其他的溝通場景,不管是在職場中還是親友之間,5:1的讚揚責備比例都是最有利於溝通的,這個比例也被稱為人際交往的魔法比例。
△書籍解讀腦圖
寫在最後:
對每一個人來說,讚揚和責備都是溝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希望透過《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的誇獎更有力量,批評更容易被人接受,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