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懷孕的時候,我也曾看過相關的育兒書籍,知道要和嬰兒說話,但那時候沒這麼深的感觸。直到我家寶寶出生後,一向不愛說話的我,硬生生被逼成一個話癆。
月嫂的工作結束後,是我和婆婆兩個人一起帶娃。老公白天上班,晚上加班,經常回到家都是8點之後了。寶寶不到2個月的時候,我已經能明顯地感覺她對我們幾個大人的親近關係:婆婆>我>老公。
比如:
婆婆抱著寶寶的時候,她特別安靜,喜歡聽婆婆跟她聊天,看著婆婆的臉,甚至還會發出咯咯咯的笑聲,那時才2個月啊。
我抱著寶寶的時候,她也會看著我的臉,但感覺沒有那麼專注,小腦瓜子扭過來扭過去,不笑,只會哼哼。
我老公抱寶寶的時候,幾乎是一抱就哭,橫抱,豎抱,側抱,都不行,但是,一轉手給婆婆,秒靜。次次如此。
說實話,發現這個現象的時候心裡特別難受。寶寶,你可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呀,你和媽媽合體了那麼久,怎麼一出生,就變了樣呢?你怎麼跟奶奶比跟媽媽還親呢?而且,那個是你爸比呀,他這麼愛你,你怎麼就不讓他抱呢?!
心裡難受歸難受,我還是很認真地觀察婆婆是怎麼帶寶寶的。除了婆婆以前就有帶孩子的經驗,最重要的一點,我發現婆婆特別愛和寶寶聊天,加上婆婆本身也是個樂天派的人,又愛笑,跟寶寶在一起的時候,寶寶一個呆萌的表情,就能逗得婆婆哈哈大笑,接著就引得寶寶一塊樂呵。相比之下,我屬於那種話少的人,也不太喜歡刻意去逗寶寶;我老公就更不用說了,他一個IT直男,能用程式碼解決的事情,堅決不開口,更何況陪寶寶的時間只有晚上不加班的時候。
發現這個情況後,我和老公好好地聊了一下,接著就開始自我改造之路:逼著自己和寶寶說話。
每天早中晚,都和寶寶問好。同時告訴她,你也要跟長輩問好,你要說:早安,午安,晚安;
給寶寶換紙尿褲,洗澡,穿衣服的時候,告訴她媽媽在做什麼:乖乖,我們現在要換片片了哦,媽媽要給你擦下屁屁了;乖乖,我們要穿衣服了,這件粉紅色的小外套是誰買的呀,是爸比買的呢;乖乖是不是也喜歡爸比買的新衣服呀;
抱著她的時候,跟她聊眼前的事物:這個貼紙是什麼呀?是福袋,紅色的哦,看,上面還有三條魚;外面好大的風哦,看,樹葉都在飛呢;
有時候實在不知道說什麼了,就背古詩,三字經,唱兒歌,反正不讓自己的嘴巴停下來。而我老公也在努力改變自己惜字如金的習慣,在我陪寶寶練抬頭,練翻身的時候,也會趴在床邊跟寶寶對話幾句:乖乖,看爸比這裡,看過來看過來~~~
很快的,寶寶的反應告訴我們,我們的改變有了成果。在我和我老公抱她的時候,她也開始和我們笑,不鬧彆扭,在我們叨叨叨的時候,會認真地看著我們,彷彿是我們說的內容,她都能懂。最明顯的,之前我給她換紙尿褲的時候總是大哭不止,自從習慣我和她對話之後,每次給她換片,她都非常配合,換完後也非常開心,會衝我咯咯咯的笑。
寶寶出生後,大腦的成長處於飛速生長階段。我們在跟寶寶對話的時候,他們雖然聽不懂我們說話的內容,但是,對話過程中,我們的面部表情,語氣,態度,都和寶寶形成了互動,這些互動的過程越多,他的大腦發育程度就越高,而且可以將他的注意力從本能需求(飢餓,睏倦,疲勞)上轉移開,減少本能對他造成的影響力,這不僅增進了親子關係,更能刺激嬰兒大腦發育,對寶寶的整體發育至關重要。不僅是日常的溝通,在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還提到,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嬰兒期開始為他讀書,即使你覺得他根本不理解你在講什麼。
在不愛說話的我看來,變成話癆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看到寶寶的笑,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