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聊起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這個孩子怕不怕生?膽子大不大?

那些怕生的孩子的家長,就會一把從身後拉出孩子,說“叫叔叔,要有禮貌!”

其實怕生並不是缺點,怕生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進化留給他們的最佳策略。

在遠古時代,是謹慎的人更有生存優勢?還是那些大大咧咧的人更有生存優勢?

當然是謹慎的人,特別是在嬰幼兒階段,能夠傷害到他們的東西太多了,謹慎防守是保證自己安全的最佳策略。

當孩子長大後,對這個世界的規則熟悉了以後,對自己的信心也足夠了以後,他們自然會變得外向和大膽。

但是,如果小時候的怕生,到長大了也沒什麼改變,那就是社交焦慮了。

社交焦慮是普遍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種精神狀態,就像小孩子怕生不一定是性格內向一樣,社交焦慮也和內向外向無關。

外向的人也會深受社交焦慮困擾,他們很想參加聚會,又害怕出醜。

而有些內向的人反而會很自在,自我感覺良好,聚會沒結束也會自己一個人回家,舒服就好。

社交焦慮是基因留給我們的,對於自我暴露的恐懼,這種恐懼源頭當然是狩獵時代保護自己的本能,而慢慢到了後來,變成了害怕在社交過程中被否定,被拒絕。

比如害怕自己髮型奇怪,身材肥胖,穿著不得體,性格不夠酷,從而得到別人的負面反饋。

得到了負面反饋,在遠古時代,就容易被部落給驅逐,那個時代被驅逐就等於死亡,早晚的事情。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有社交焦慮,如果你一點都沒有,也就是意味著自戀到了絕對的自我地步,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心理變態。

比如那些變態殺人狂,他們屬於人群中完全沒有社交焦慮的1%。

所以社交焦慮也是正常的現象,只是有些人有點過度了而已。

他們在大腦裡出現了一個內在評判者,不斷的否定自己,你很糟糕,你做不到,你會尷尬,所以你不要動。

所以他們真的不動,就算真的不得不動了,也會恐懼到雙手發抖。

外在的社會評判,會塑造我們的行為,而內在的評判,也會塑造我們的行為。

這種評判,當不過度的時候,其實會賦予一個人有益的特質,比如謹慎、責任心、同理心、友善等等。

特別是我們說的小孩子的“怕生”的本質——謹慎,在這人人追求張揚自我的時代,反而是一種稀缺的品質。

社交焦慮伴隨我們成千上萬年,正是因為從進化的角度看,它帶來的好處,比我們付出的代價要多。

不過,時代變了,工業革命+城市化以後,很多給我們帶來好處的生存策略,反而給我們帶來了問題。

就算不是問題,過量了也會變成問題。

對於那些過了量的社交焦慮,應該怎麼辦呢?

當然是解決“內在評判”,這是社交焦慮產生的關鍵環節,而且內在評判這個東西,就像房間裡的粉色大象一樣的,你越不去想它,它越出現在你大腦。

怎麼解決內在評判呢?那就在你的大腦再增加一個角色唄。

不是有個人在不斷否定你麼?那你就創造一個否定的否定,去不斷的修正這種底層認知歪曲。

比如給自己創造一個溫暖的律師身份——律師就是客觀而理性的,只要否定的角色一出現,律師角色立馬可以出來反駁,從而改變那個被扭曲了的認知偏誤。

第二種呢,就是寫個劇本,把讓你感到焦慮的事情在劇本里發生,結局怎麼尷尬怎麼來,怎麼社死怎麼來,強迫自己去體驗焦慮。

就像那句話說的,只要自己覺得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當劇本里的各種壞結局都演繹一遍以後,那些讓你恐懼的不確定性,突然就變得確定了,因為結局也就那樣了,還能壞到哪裡去?

最主要是,有結局本身這個事情,突然就讓自己安定下來了。

而且在不斷的重複這個劇本過程中,其實你也是在建設自我,經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不管是情節還是角色,他們都會成為你自我的一部分。

這些,都會讓你變得篤定,變得自信。哈哈哈哈

所以,當下次在遇到怕生的小孩子的時候,你要明白,大機率上他們未來會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謹慎的人,能夠自我覺察和修行的人啊!多好!

1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愛玩電子遊戲怎麼辦?智慧家長把學習變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