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人們都知道小學階段是學習的最佳時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一旦染習了某種不良的行為,而沒有得到正面的引導的話,將會嚴重影響日後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說教"不如"利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偶爾出現不良行為是屬於正常的現象,而施教者的教育過程正是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自主性越來越強,施教者的話已不再是"聖旨"了。

施教者只採用"說教"的方法是很難讓其信服的;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可以利用歌詠比賽、足球比賽、拔河比賽、跳繩比賽、跳舞比賽等等一些競賽性的文體活動,選擇適當的時機,因勢利導,從而不著痕跡地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想改變某種行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有利於師生關係的和諧發展。

二、"放任"不如"引導"

由於孩子的成長背景不同,行為習慣也會有所差異。正如愛迪生說:"習慣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壞的主人。"施教者就要注意觀察孩子,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善於發現、捕捉孩子一些行為背後的問題,儘早將不良的行為習慣"扼殺於搖籃之中",不"放任"讓其形成習慣。

比如:孩子往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會抄襲別人作業、欺騙家長、欺騙老師、考試作弊、修改題目、撰改分數等不良行為,而且往往會出現在"性格乖巧"的孩子身上而不易發現,這需要施教者工作中多一些細心和耐心即使發現"好孩子"的異常舉動,做個智慧的引導者,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打罵"不如"褒獎"

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是長期習慣養成,每個孩子都有各自"閃亮"的地方,但也正是最容易犯錯的問題,施教者就要認真觀察,仔細抓住這個"閃亮"時刻,並加以放大,為孩子提供表現機會,挖掘孩子的長處,不斷增強其自信心,改掉不良的習慣,引導其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比如:在家裡,家長要求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往往孩子張口就說:"我不會做!" 家長切忌"打罵"孩子;細心的家長很容易就會發現孩子往往對"手工"、"美術"、"體育"、"操作"活動特別感興趣;在學校,當老師發下試卷測試時,孩子往往推脫:"老師,我不會做!" 老師不用"批評"孩子;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往往對計算特別感興趣,正確率也會比較高的。

正如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這就告訴我們,數落孩子的種種過失,不如好好地"褒獎"孩子某一方面的長處,這往往很容易得到糾正不良行為習慣,或會自然消失。

總的來說,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也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施教者要不斷學習,善於總結,只要有細心、恆心、耐心,讓孩子心悅誠服地糾正不良行為,任何"頑固"的不良習慣都會被"清除"的,從而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2020年寶寶的成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