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條裡讀到一段文字,感觸很深。
一位職場女性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想都想得到平時有多忙。
又逢疫情,雖然身在廣東,但是也是得小心防範。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在北方讀大學的外甥,注意是老公的外甥寒假要來舅舅家玩。
要是在平時,做舅媽的如果說半個不字,真的是理虧。
可偏偏是疫情,誰心裡都不爽快,萬一路上帶個毒,一家人都是承受不了的。
雖然老公也不贊成這個時候走親訪友,可是,拒絕的話還是沒有說出口,怎麼樣,真是啞巴吃了黃連。
為了抗擊疫情傳播,國家已經號召大家就地過年,大學生放假就回家唄,為啥還要去舅舅家?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情商不夠。
所謂情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而這個孩子明顯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1.不響應號召的原因:太自我為了控制疫情,全國多地各級政府都發布了就地過年的號召,希望大家克服困難,減少不必要的交際交往活動。
這是疫情常態化後的第一個春節,這麼做無非就是為了減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從而避免疫情反覆。
可以說,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關係到每個人的安危。
作為一名大學生,不會不曉得其中的厲害關係。而他還要跨越大半個中國去串門,足見他替國家、替人民、替親戚、替父母考慮得不夠。
為了自己玩得開心,就不考慮別人了。如此自我,缺乏理性,必然不懂得替他人考慮,情商不足。
這麼一說,親戚關係立馬拉近。
"敬人者人恆敬之."
這次,自作主張去玩了,即使舅舅一家勉為其難接待了,但是,人家心裡不舒服,各應,給人家留下了不懂事的印象,以後,人家不得躲著啊。
3.缺乏尊重的之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過程。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或者說人格是否獲得了積極的發展,最基本的判斷方式就是看他是否懂得尊重他人。
這個特殊的形勢下,每個人都是倍加小心,這是一件任何人都應該懂得的事情。
懂得並踐行,不做讓別人不接受的事情,就是尊重。
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不被打擾的權利,看重他人的不被打擾權,就是尊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綜合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即使是疫情期的一個拜訪行為,也折射出了這個人的情商和人格。情商不高、人格不夠完善,當然不會被人喜歡,甚至會引發交往障礙,使得自己失去一些好機會。
那麼,怎麼養育孩子,才會使得孩子能夠懂得“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1.既要愛孩子,也要立規矩誰家的孩子誰家愛,愛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劑。
但是,愛的力量在於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內心充盈,從而具有愛人的能力。所以,愛孩子不能溺愛,從孩子兩三歲懂事起,要給孩子立該立的規矩。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父母要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遵守社會規則,這樣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父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不僅心中沒有別人,做事還沒有分寸感,無法估計他人的感受,情商高不了。
2.教孩子學會愛他人當孩子過了六七歲,還是很自私的時候,父母就要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並及時調整。
改變自私孩子的做法很多,比如,引導孩子分享、讓孩子參與到集體生活中去、讓孩子幫助父母做事、讓孩子體會到一家人的力量、父母向孩子索取愛,等等。
3.果斷制止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逐漸長大,脾氣、並行逐漸定型的過程中,面對孩子的不理性行為,父母就要跟他們分析利弊,讓他們懂得尊重他人更利於自身的發展。
此時,講道理孩子是聽得懂的,如果孩子行為有偏頗,父母一定不要姑息,畢竟,自己管好了,總比去社會上吃虧強。
#教育##情商##就地過年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