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上看到過一個場景:兩個孩子在車廂裡打鬧,不時撞到他們周圍的人。母親看到了立刻攔住了他們:“別鬧了,這是公共場所,不能打擾別人。"
但是這兩個娃娃不聽使喚,依然肆無忌憚的打鬧,令一些乘客感到不滿。這時媽媽有點生氣的說:“如果你們誰坐在地上,會捱打的。”兩個娃娃還是不聽,還是在打架鬧,弟弟被哥哥不小心推到了地上。
於是我媽媽說:“伸出手來!”規則已經說了。重複了幾次,弟弟慢慢地伸出手,膽怯地看著他媽媽。估計是車裡有太多的人,媽媽下不了手,但警告他下不為例。然而不久,這兩個娃娃又開始打起來。
母親頭痛,完全手足無措。
這時,你不禁想,難道是這位媽媽溝通有什麼問題嗎?你這麼想是對的,確實有問題。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反覆強調: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說話要有技巧性,你必須和孩子做到共情。有時候,即使你不用說任何話,僅僅用你的行動來指導她,她也知道該怎麼做。
刷牙告訴我們的事想到之前看綜藝節目的時候,很多明星家長對待孩子刷牙還是非常頭疼的。
這樣的?
這樣的?
還是這樣的?
威逼利誘,好說歹說,最後發現,還是蠻力最管用。可天天如此,誰能受得了,也沒那麼多時間和耐心陪他耗。
但是同樣是家長,孫儷的做法就自家的自家的孩子乖乖去刷牙,她是用了什麼妙計嗎?
為了讓兩個孩子意識到認真刷牙的必要,孫儷給他們播放了一個名叫《高糖陷阱》的紀錄片。
片子裡,有個小男孩,才6歲,就因為吃太多糖,又不認真刷牙,導致好幾顆牙齒被蛀空。
為了小朋友的健康,醫生不得不拔掉壞掉的牙齒。 結果,一拔拔了6顆!
雖然有麻醉劑,但那觸目驚心的畫面,大人隔著螢幕都感到很疼,更何況孩子呢?
果然,看完這個視訊後,孫儷家的兩個孩子睡前刷牙動作一個比一個規範,也不用媽媽講道理、催促,十分自覺。
很多父母,都喜歡和孩子講道理,想要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卻收效甚微。
事實上,有時候,父母不講道理,教育反而更有效。 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決定著他的成長,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
就像是孫儷,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直接感知“不認真刷牙”這件事會產生的嚴重後果,比以往給孩子說一百句道理,效果好多了。
小金魚告訴我們的故事
有一天,小外甥出去玩,買了幾條小金魚。金光閃閃的,特別好看。小外甥把這魚當寶貝一樣養著,不吃飯不喝水,就擔心這魚給餓著。於是一直嚷嚷著要給魚吃飯。
這時候,媽媽提醒他說,金魚是不知道飽的,會把自己撐死,所以給金魚喂東西的時候要特別的少量。
可小外甥興奮著呢,看著魚吃東西是滿滿的趣味,還不時用手去抓他們。
後來果不其然,有一隻紅金魚死了。小外甥很傷心,哭得撕心裂肺。
爸爸走過來說了一句:誰讓你這麼對待他們。不是說過了嗎?這樣魚會死的!
聽到爸爸的話,小外甥哭得更傷心了。
來看看媽媽是怎麼做的呢?她把兒子抱在懷裡,對爸爸說:“你不要說他了,這麼漂亮的魚死了多令人難過,我們允許他傷心一會。”
於是小外甥好好的哭了一場。但是沒有多長的時間,他慢慢地止住了哭聲,他又想到了去給外婆打電話來讓自己的感覺變得好一點。你看,這個時候爸爸和媽媽不用做什麼特別的處理。
只要讓小外甥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被允許被接受的,他就慢慢地開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了。在這個例子裡邊,爸爸的反應可能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這個反應同樣也是共情的反面叫做評判。
這個評判的意思是說你現在的情緒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因為一開始我就告訴你,你做錯了事情,現在你自食其果了吧。
小外甥聽到這樣的話,他會覺得自己被指責了。
儘管爸爸要告訴小外甥的那個道理是很正確的也是很必要的。可是在那樣一個情境裡邊,小外甥根本就聽不進那個道理,他只會覺得自己被爸爸推到了對立面。
向孩子傳遞出我們的支援,認可、理解和接納,看上去我們並沒有給他任何的建議幫助或者有效的安慰。但是恰恰是這樣的一種態度,它比一切的技術和技巧都更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真正走進孩子心裡的過程。
我們很多的父母,習慣孩子犯了錯就批評,像唐僧一樣說個不停。不管對方能否接受,最終還無法理解溝通的失敗。
所以聰明的父母更會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