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每一個成為父母的人,都在不斷學習如何當一名合格的父母。從養到育,這是一條需要不斷修行的道路。作為父母,總希望生養一個懂事省心的小孩。但更多的時候,夢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一些差距。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總會不斷跟小孩的情緒鬥智鬥勇中博弈。

我們總想通過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保持家庭育兒世界的“和平”。修行不夠,唯有讀書來湊。

一、牢記初心,不忘初衷

十月懷胎的艱辛,一朝分娩的痛苦,各項產檢的忐忑,出生健康的期望。回想過去,對於孩子,一路走來,我們心中的要求就是健康平安就好。初見之時,內心是充滿著歡喜與包容。無論長相,不關乎性別,只要健康就好。

隨著小孩的成長,漸漸的,我們的要求變得不那麼簡單,參雜著一些社會的期望,攀比的較勁,我們總想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優秀的人。最低程度,也應該過得比我們好。

20世紀以來,兒童成長教育受到極大的重視,教養也從權威漸漸走向民主。新時代的背景下,為父母的育兒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書籍或是網上的各種各樣的平臺。但是,選擇太多,也給我們帶來迷惑,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理念呢?我們需要藉助專業的科學知識,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好為人父母的責任。

《讀懂孩子的小情緒》作者楊俐容,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致力於兒童情商教育與心理學教育研究。從事兒童情商教育超過十五年,從學術專業走入社群服務,是兒童情緒教育的重要推手。

翻閱這本書,已為人父母的你會有強烈的共鳴感,感覺到書中所講的太熟悉,這不就是日常發生的事情嘛。容易分心、太好動、鬧彆扭 、愛生氣、愛哭、焦慮等情緒行為表現,總有一款是你可能正在經歷的挑戰。

全球知名的“父母效能訓練”課程創辦人托馬斯-高登在他的著作中寫道:“父母只有被責備,而沒有接受訓練的機會。”

二、 思緒萬千,一定要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

《讀懂孩子的小情緒》這本書,總共用11個篇章來講述分析11種情緒行為,並通過11種案例的形式,讓你快速進入了解孩子情緒的由來和對應可以做的解決對策。通過五個架構來呈現每一個主題,分別是:“案列故事、心理諮詢師這樣說、父母可以這樣做、父母千萬別這樣、心理諮詢師小叮嚀。”

簡單清晰的結構,專業的心理學角度,科學嚴謹的理論事實分析。書中對應的物件從幼兒階段到少年,這樣的年齡跨度,正是教養時面臨時挑戰最困難的時候,但願我們都能研究出一種不發火的智慧去教養的我們的孩子。

遇事先肯定孩子的情緒,比如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受到同理心關注的孩子更容易把你的說教聽進去,而不是一味地反駁或對抗。

“孩子越急,父母越要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越要冷靜。”是面對愛唱反調的孩子的不二法門。管教了,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成長,而不是要證明我是爸爸或媽媽,所以比你厲害,你一定要聽我的。以暴制暴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傷害的積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潛移默化培養了壞情緒的性格。這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適時學會調整自己的方法。

三、重視情緒深遠的影響,創造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懂得了未來的遠,那一定要珍惜現在的近。

父母的教養形態形態,對孩子有著長久且深遠的影響。現在當父母太難了,遠不像我們父母那一輩的輕鬆。管得太嚴,怕孩子心裡落下陰影;管得不嚴,孩子長大學壞。難度就在於這管與不管之間,怎麼管的選擇,如何在挑戰時穩住自己。

如果你受過原生家庭的傷害,你會明白,童年時的傷害,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它或許就藏在隱祕某個角落,在特定的場景就很容易讓你於荒亂中不知所措。

不管怎樣,既已成為了父母,就有責任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雖然在生氣的時候,就不會管那麼多,但請儘量去嘗試一點一點去做。

畢竟,養育一個孩子,不是短短的幾年的時間,從出生的那一刻,有時甚至是一輩子的長遠。這種負責,是情感上的責任終身制,孩子會長大成人,獨立生活,但教養的結果會伴隨他一生。

教養孩子,這是關乎一輩子的事情,就不要在乎一時的得失。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發出的4個斷夜奶訊號,媽媽接收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