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理性思考一下,以上情況建立的條件是什麼?第一,原有的假期不夠用;第二,男效能充分參與到育兒中來;第三,家庭經濟能夠承受。

一、原有假期不夠用

勞動法中規定,勞動者每週工作40小時,也就是每天8小時,每週5天的工作制度。然後另外享有法定的公休假,例如國慶、元旦、春節等。勞動者另外還享有年休假,剛進入社會的一般享有5天,工齡10年的有10天,往後還有增加。

以上假期是我們目前法律中所規定的,事實上,能完整享受這些假期的人,不超過10%。首先,排除我們最熱門的行業,金融與網際網路,工作強度之大,透過各種猝死新聞以及社會熱度新聞可瞭解到,早些年的專案攻堅“996”,在如今已經變成“正常”工作狀態。接下來,所有工廠,基本沒有不加班的,富士康十幾連跳的新聞在當年也是震驚全國。連早年被譽為看報喝茶的國企,近些年來被常常被指出加班強度大。

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很多人甚至覺得自己請假就是一種“罪惡”這一病態心理,資本家本成功地將員工的這一最基本的權利變成一種祈求。在強制“361”等惡性企業制度下,主管們在頭疼如何給團隊打績效“1”,給誰?怎麼給?怎麼看起來合理?絕大多數工作不是計件工作,並沒有明確的區分標準,常常還伴隨“隨機”因素,例如,流量突然增加,伺服器宕機等等,那麼這些就是最好的低績效採分點。但很多時間,績效結算週期內,沒有那麼多意外,大家的產出又沒辦法衡量,那麼工時就是最簡單的方式,你加班少,你請假多,說明你付出少,所以低績效由你背,似乎成了職場的一條通則。當然,你的主管絕對不會這麼跟你說。更有甚者,企業會逼迫員工簽訂所謂的“奮鬥者協議”,讓員工自願放棄假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並不是要增加假期種類,增加無用的時長,而是提升企業的“員工休假”執行力。如果目前全國的勞動者均能按照法律規定的時長進行休假,根本不需要再額外增設什麼“育兒假”。

二、男性充分參與到育兒中來

在育兒過程中,需要的角色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基礎養育,基本上就是吃喝拉撒。再進一步,就是個性化養育,這裡包括:根據寶寶的情況進行微量元素補充,選取合適的輔食,選取合適的日用品,選取合適的育兒工具……再接下來,就是教養養育,這個層面上,就需要規範寶寶的行為,教導他們行為準則,處事三觀等等。

先來看看,在這些過程中,男性可以做的事情,首先,在吃喝這些個問題上,目前普遍認知中,母乳是最好,其次才是各類優質奶粉,至少在母乳中,有先天的免疫作用,這個是其他所有都無法替代的。從這個層面上分析,也只有母親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在換尿布這個問題上,父親與母親並無差別。個性化養育層面上,這個比較看重父母親的基礎能力,兩者在性別上的差異並不明顯,最核心的還是專業知識。最後談教養層面,這個層面上,個人認為父親承擔的職責應高於母親,古語有道:養不教,父之過。在教養層面,家庭中首先應確立一件事情,就是面對孩子問題上,家長需要統一戰線,另外,還需有黑白臉。

育兒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基本上意味著,若是一個人育兒,基本上就是一天24小時都是圍著孩子轉,他醒著,你需要陪他玩耍,帶他遛彎等一系列事情。小孩子因不具備完整的思考能力與社會能力,他的所有行為基本基於本能驅使,所以這其中會帶來很多的不對等,例如,你需要及時響應他的需求,但他在做事時,大多數情況是不理你的。另外,待他睡著以後,你需要幹家務,洗碗洗衣服,處理他製造出來的一堆麻煩。所以,從人的本能上來說,逃避育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人行為,不僅受本能控制,另外,還有激素與社會責任等層面。激素層面,母親因生育等生理情況,會比男性在這個層面上有優勢,具體表現為,特別在乎寶寶。而在產後抑鬱這方面,激素也有著不小的貢獻。若一個寶寶存在先天缺陷,救治無望,並且寶寶懂事以後可能會遭受更大的痛苦,或者根本無法存活幾個月,理性分析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但絕大多數母親是很難接受這一現實的,她們會拼盡最後一絲希望直至絕望。母愛是偉大的,這是父愛所不具備的。

男性充分參與到養育過程中,這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這會帶給孩子更好的教養,但確實一件特別困難的情況,僅能從男性的社會責任出發,而母親永遠是孩子最後的避風港。

三、家庭經濟

人是社會型的,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會進行比較,我們的幸福感來自於相比較,而不是絕對值,這是一場軍備競賽。在困難時期,你沒有白米飯吃,而我有的吃,我會體會到幸福感。在現代,我住90平米,你住180平米,你就會感覺比較幸福。所以,家庭經濟是個怎麼樣的衡量標準?根本沒有標準,或者說,永遠沒有盡頭。

我們假設一個現狀,假設全國人民的收入全部翻倍,消費水平不變。那麼,情況會有所改變嗎?不會!為什麼?簡單來說,你現在每天喝“一點點”,在收入翻倍以後,你開始每天喝喜茶。你現在住90平米,收入翻倍後,你住180平米。但問題是,原先喝“一點點”的人,現在都在喝喜茶,原先住90平米的人,現在都在住180平米。你會發現,你周邊的人依舊是那些人。人心是沒有滿足的,而資源是有限的,你只有掠奪他人的資源,才有可能進一步地體會幸福。

以上三個問題,目前看來,其實都無解,或許有解決方案,就是形成良好的社會迴圈,讓絕大多數人能有低強度工作,社會保障體系全面,紡錘形社會下,才能形成這種讓絕大多數人都滿意的生活。僅僅期望用一個育兒假解決大眾的育兒焦慮問題,促進大眾生育意願,無異於天方夜譚。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新買了兒童學習桌 質檢竟然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