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直播,有讀者問我:
我家孩子老是抱怨老師不公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處理呢?
這對我來說是個相當新鮮的話題。我家兩個孩子從小到大,幾乎從未談論過幼兒園、老師公平不公平,也沒有過此類抱怨。作為家長,我也從未想到或者遇到過與此相關的事。
但我知道,認為老師不公平的情況,相當常見,不只是孩子,也有不少父母會抱怨老師不公,打壓自己的孩子。
老師會刻意不公平對待學生嗎?個人認為不太可能。
公平當然是相當複雜的話題,每個人眼中的“公平”都不一樣,甚至有人認為“公平”這東西根本就不存在。
絕對的、讓每個人都滿意的公平,確實不存在,但作為家長,我認為在孩子學校生活的領域,是存在對每個學生都一致的基本規則的:
品學兼優,會得到更多表揚、鼓勵、重視,更可能擔任學生幹部;成績不佳、品行不佳,會得到更多批評,甚至處罰,被老師重視、擔任班幹部的可能性就會很小;還有一部分既不出色也不掉隊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中等生,被表揚、被批評的時候都不多,給人感覺有點“小透明”。自己上了二十幾年學,我家兩個孩子加起來也上了十幾年學,我認為這樣的基本規則,相當公平——每個孩子都憑藉自己在學校生活中獲得的成就,得到應得的待遇,這就叫“各得其所”。
你可能就會想,這麼說太“理想主義”、太天真了,就是有很多老師,做不到對學生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會憑個人好惡,刻意偏向某些孩子,打壓另一些孩子。
這樣的老師會有,但確定無疑是極少數,因為即便是從相對自私的角度來分析,這麼做,對老師自己,一點益處都沒有。
沒有哪個老師希望自己帶的班級很不好管,每天大小狀況此起彼伏,每個學生、每個家長都不滿,但刻意偏愛、刻意不公平對待部分孩子,是最容易讓班級變得不好管的途徑。這麼做,是給自己找麻煩。
喜歡給自己找麻煩的人,要麼能力嚴重不足,無法勝任工作,要麼就是腦子有問題。
特別關注公平不公平,是積極正面的心態嗎?我認為不是。
公平是個相當正面的詞,孩子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抱怨老師不夠公平時,他會理直氣壯,覺得自己很正直、正義。
但實際上,如果一個孩子,或者一個成人,總用“公平不公平”去衡量別人、衡量和自己相關的事物,他的心態是相當負面的。
首先,他自己會極其不舒服。
抱怨“不公平”的人,幾乎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別人得到得太多,自己該得更多,別人不該得那麼多。他總在不滿,也總在抱怨。
接著,他會讓周圍的人非常不舒服。
大家都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特別容易不平、特別愛抱怨的人,要麼得時刻謹言慎行,別被他抓住所謂不公平的把柄,要麼得時刻冒著被攻擊的風險,這種感受,相當讓人不快。
想象一下你自己是老師,班裡有個學生經常公開抗議:“老師,你不公平!”你會怎麼想?
最後,他會把自己困在嫉妒心理中,動彈不得。
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自己得到太多得,而抱怨某事不公平——真那樣的話,那叫“高風亮節”。所以“不公平”的抱怨中,隱含的是一種相當“利己”的心理,接近嫉妒,如果特別執著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嫉妒。
嫉妒是一種相當典型的負面心理。有很強的嫉妒心理的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甚至一想到別人可能比自己強,都特別不平、憤怒。他們抱怨評價機制不公,抱怨執掌規則的人偏心,對所有比自己強的人都排斥、敵視,甚至可能對別人做出破壞性的舉動。
他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浪費在完全不帶來成長進步的方向上——假設別人足夠公平,你自身的能力會因此增強嗎?你的成就會因此變大嗎?當然不能。
所以,總在抱怨不公,總是嫉妒他人的成人和孩子,都會把自己困在原地,等著他所認為的那種“公平”從天而降,而不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以配得上自己嚮往的那些成就和榮耀。
孩子為什麼會關注公平不公平?孩子特別關注公平不公平,可能是受到了父母和他自身生活經歷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父母的影響。
總談論公平,總抱怨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父母,更容易帶出經常抱怨老師不公平的孩子。
二是自身生活經歷的影響。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過度懲罰——懲罰的嚴重程度,遠超事情本身的嚴重程度,孩子就很容易積聚不平和怨氣。
如果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孩子想得到的東西很難得到,他就很容易特別關注“我是否得到”,沒得到時,就會對掌控決定權的人,比如老師,產生不滿。對老師的不滿,實際上是對父母的不滿的一種轉移。
如果家有兩個孩子,而父母在兩個孩子之間所有偏愛,或者沒有給兩個孩子“同等程度”的滿足,而是用一種平均主義——你有他也有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在兩個孩子之間保持所謂的“公平”,沒有得到偏愛,或者滿足程度不高的那一個,就更容易覺得父母不公平。
所以,對於孩子抱怨老師不公平,我有兩個提醒給爸爸媽媽們:
其一,這是個負面的訊號,父母一定要關注;
其二,孩子過度關注公平不公平,原因在家庭內部,所以要幫孩子調整心態,也得從清除家庭生活中與此相關的負面因素著手。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