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死亡是個禁忌話題。
如何跟孩子提起和解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且解釋的尺寸很難掌握。
如果過分美化,將死亡講述成為通往天堂的途徑,怕孩子會失去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亡的畏懼。
如果過於殘忍的直訴真相,又擔心孩子幼小的心靈接受不了,陷入莫名的無力和恐懼中。
最近這也是三寶媽遇到的問題之一。
孩子們的爺爺在前段時間過世了。
老人之前身體一直不錯,所以大家都覺得很突然而難以接受。
小哈在外面忙,我在家裡帶著三個娃,想想還是決定告訴他們。
我把他們叫過來,溫和的跟他們說了關於爺爺去世的訊息。
並且很快的將話題轉移,說那現在就剩奶奶自己了,我們以後要多去陪陪奶奶,多照顧奶奶,聽奶奶的話,好不好?
三個娃也是剛醒,懵懵的點點頭,明顯不太明白髮生了什麼,大概過了半天左右吧,幾個娃進入了十萬個為什麼的狀態:
“爺爺為什麼會死?”
“他生了什麼病?”
“醫院的醫生為什麼不救他?”
“為啥很嚴重的病醫生也治不了?”
“手術不能治麼?為啥來不及?”
“心臟在哪裡?是這裡麼?”
“為啥會心臟不好?”
“為啥心臟不跳了人就會死?”
“人死了還有呼吸麼?”
……………………
我快不能呼吸了,就這種問題吧,不是不能回答,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回答的時候總是會覺得艱難,是那種無法迴避必須要直面殘忍的窘迫,但我也知道孩子的問題都需要有一個妥善的迴應。
於是我很努力的給他們科普了一下關於人體的知識,尤其是心臟的作用、血液迴圈系統、呼吸系統等等,同時告訴他們哪些習慣對身體是有益的,哪些行為對身體是有害的。
科普課堂結束,過了幾天,孩子們開啟了哲學提問:
“死了是啥意思?和白貓一樣麼?那還能回來麼?”
“死了會變成鬼麼?”
“死了身體會腐爛麼?那疼不疼?”
“靈魂是啥?我們能看見麼?”
“死了有地獄麼?”
“媽媽你以後也會死麼?”
“那我們想你了怎麼辦?”
問來問去老三哭起來了:“媽媽我不想你老也不想你死,我不想長大……”
我嘆口氣,這種深奧的問題怎麼給孩子一個合理且能接受的回答呢?
想了想,帶他們仨再看一遍《尋夢環遊記》。
之前看的時候還小,這次大概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你們看,去世的親人會去到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雖然我們再也無法相見,但只要我們記得關於他們的一切,他們就永遠都不會消失,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但是我們留給別人的記憶,就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比如三寶,如果媽媽有一天死了,但是你會記得媽媽的樣子,會記得我們之前的快樂時光,那這些記憶就等於我還在你身邊,一直一直陪伴著你,當你想我的時候,這些記憶會安慰你,讓你知道我一直在,只是我們沒辦法再見面了……”
“但是媽媽我還是害怕會死……”
“害怕是對的啊,我們都會害怕死亡,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死後的世界上什麼樣的,更因為我們捨不得離開活著的家人,但是你看所有的生物,都必須有由生到死的過程,否則這個地球就爆炸了,記不記得《獅子王》裡,辛巴的爸爸告訴他的:獅子活著的時候吃羚羊,當他死後,屍體滋養大地,變成花草,供新的羚羊吃,這是一個生命的迴圈,而他的靈魂,會變成天上的星星,一直看著小辛巴長大……”
“所以呢,當我們害怕死亡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珍惜活著的每一天時光,好好的做自己喜歡做和應該做的事情,好好鍛鍊身體,好好的陪伴家人,讓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快樂而有意義的,哪怕有一天死亡來臨,我們也可以平靜的接受,因為我們的家人會一直記得我們,如果我們能給這個世界做更多的貢獻就更好了,那就會有更多的人記住我們,對不對?你看那些偉大的科學家、詩人、藝術家,他們雖然已經死了幾百上千年,但是人們透過他們的成就和作品依然會記得他們,那他們就相當於永生了哦!”
“媽媽我死了會有很多很多的人記住我麼?”
“你還小啊,死亡離你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在你活著的時間裡,你可以做很多事情,就像那些科學家、醫生、藝術家一樣,你可以找到一件你喜歡的事情,然後努力的去做到最好,也許有一天,你也會有了不起的成就,讓更多的人認識你,記住你,嗯,我相信你能做到!”
幾番解釋之後,孩子們似乎慢慢理解了這些概念,但很快我就面對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他們會不分場合的問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去奶奶家團聚,大家在吃飯呢,他們會忽然冒出來一句“爺爺死了是不是就沒有呼吸了?”,瞬間氣氛凝固,我尷尬到恨不得用腳指頭挖個坑把自己埋起來。
孩子的好奇心可以理解,但是對於文化的避忌和尊重也是需要上的一課,畢竟大的環境如此,要讓孩子知道不同的環境下,哪些語言是妥當的,哪些語言是不妥的,要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
回家之後,我把孩子們叫到身邊:“媽媽知道你們關於活著和死亡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呢,你們可以問媽媽,而不要四處去和別人說或者提問,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是比較忌諱說死亡這個話題的,大家會覺得不安和傷心。
而且也有很多用詞需要注意,比如我們一般會說過世或者去世,不說死掉,還有一些紀念去世親人的節日等等,都是不能亂說話的,如果你們有問題,可以悄悄的回來問媽媽,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說,會讓人覺得很沒有禮貌,記住了麼?”
我想對於其他的孩子來說,這個問題也是會困擾他們很久的,記得小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去上墳,叔叔家的小弟大概也正是這個年紀,也許是剛受了一點科學的薰陶,在祭掃現場就大聲說:“這都是封建迷信,他們都死了,你們擺這些吃的有啥用?他們能活過來吃麼?”然後被他爹一腳給踹跪下了……
那個年代,沒什麼人能耐心解答孩子內心的困惑,只能用暴力教會他們什麼叫敬畏,汗~~
即使到今天,我覺得解答這個問題依然很艱難,但會盡我所能,讓他們知道一些複雜的儀式和禁忌的背後,寄託的是我們對逝去人的懷念與哀思,也許沒辦法用科學的道理去解釋,卻可以從情感的角度出發,讓他們理解這些做法的意義。
關於爺爺的逝去,幾個孩子感覺依然懵懂,老大老二很記住了我之前囑咐的話,一到休息就會跟我說:“我們去陪奶奶吧,奶奶現在很可憐的,我們要多陪陪她……”
老三明顯是個人精,忽然有一天對我說:“媽媽我們給奶奶買一個戒指吧,奶奶沒有戒指,最近又那麼傷心,你給奶奶買一個戒指她就會開心起來吧……”
然後昨晚跟我說:“媽媽我想爺爺了,好想大哭一場啊……”
我抱著他,說:“乖……你在想爺爺的時候,爺爺就一定會來看你的,只是你看不到他而已呢……”
其實,又豈止是孩子對這些事有困惑呢,我自己是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的,29歲那年,奶奶過世了,我覺得自己應該很傷心,但茫茫然的回家,參加葬禮,再茫茫然的回來,心裡只是空落落的,並沒有大哭一場的衝動,有時候忽然想起奶奶,也只覺得,她一定就還在老家的炕頭坐著,依然滿是底氣的張羅著讓媽媽他們包餃子炸茄盒,等我們回去好好吃一頓。
直到五六年過去,老房子已經拆遷,一次又一次的假期回家都是新居,忽然有一夜夢見奶奶轉身離開,才慢慢明白,奶奶是真的不在了。
這次也是,從接到訊息,小哈半夜出門,我在家裡握著手機等訊息,聽到噩耗後一夜沒睡,之後的幾天,一直關注著小哈的情緒,自己的心裡卻是空的,完全反應不過來,好像忽然聽到一個訊息,又直覺的給遮蔽掉了,再之後,各種事項活動,知道是為了什麼,卻依舊沒辦法和老人的逝去關聯起來,只是偶爾會想起孩子爺爺的面容,好像依舊在熟悉的榻榻米邊,彎著腰逗三寶,或者半躺著看電視新聞,跟我們評論一下川建國同志有多麼離譜,到底能不能連任的問題……
直到那一天,又是週末帶孩子們去奶奶家,臨走的時候我帶著三寶穿鞋,起身脫口而出:“三寶跟爺爺奶奶大爺大娘說再見啊……”屋裡大哥嘆:“哪還有爺爺了?”
我一怔,默默的帶著三寶出門,走進電梯,電梯門關閉的瞬間,忽然淚如雨下……
那些對孩子們的解釋,何嘗不是我們內心的期盼,願未知的世界裡,那些我們的親人們,依然在看著我們,願所有的思念都如信箋一般送到他們手中,願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積極勇敢,讓那些看著我們的人們,始終欣慰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