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放棄,這其實對於成功來說,無疑是路上最艱險的阻礙。因此,當自己的孩子遇到事情就說"我不行"的時候,恐怕家長也很難坐得住,因為這代表著孩子未來可能會輕而易舉地放棄希望,從而失去成功的機會。

案例分析:

李女士的孩子就是這麼一種情況,孩子在老師的培養下,明明是一個不錯的圍棋苗子,在圍棋班級上的成績也不錯。然而李女士想讓孩子參加比賽的時候,孩子卻表示自己不行,沒辦法在比賽上打出成績。

面對孩子的退縮,李女士也很無奈,因為孩子如果說能在比賽當中拿出自己的實力,那麼無疑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是孩子這樣的反應,不用說比賽勝利了,因為連門檻都沒嘗試去摸過。

可以說,孩子如果平時就沒自信的話,那麼會導致他們和很多成功的機會失之交臂,家長應當要格外注意。

缺乏自信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影響一:凡事變得喜歡逃避

如果說一個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話,那麼在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格外喜歡逃避,或者說透過逃避來掩飾自己能力不足的問題。而這樣的性格,會讓孩子錯過更多進化自己的機會,從而讓孩子變得庸庸碌碌沒什麼作為。

影響二:變得越來越自卑

孩子如果沒有一個十足的自信心機制,那麼他的內心就會泛起無限的自卑情緒,導致很難提起自信心,即使別人鼓勵了也會用畏縮或者其他方式逃避,因此,導致孩子人際交往或者其他關係當中往往處於劣勢的地位,甚至受盡別人的欺負。

影響三:思維逐漸固化

如果說孩子否認自己的能力,那麼他的內心就會不斷強化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是一個廢材,沒有能力實現更高的報復。而這樣的思維其實會讓孩子原地踏步,甚至無法實現自我超越,最終成為一個無能的人。

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充滿自信心的人,並且在迎接困難的時候越戰越勇,家長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培養自信寶寶?其實要從提升自我效能感入手,讓孩子最大化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

而提出這個概念的班杜拉表示: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通俗地說,就是如果說自己相信自己能完成,那麼就能影響到結果,因為內在驅動力佔據了主導權,並且讓自己的信心提高到足以輔助自己成功的程度。因此,要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家長不妨從以下這幾個辦法著手。

如何從3個維度來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利用榜樣的力量

榜樣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塞·約翰遜

就如上述說的那樣,偶像的能量非常龐大。如果說家長能讓孩子有一個模仿的正面偶像,那麼就能更好地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而如何尋找孩子的偶像,其實在生活當中非常多,或者在娛樂和體育方面,也有讓孩子認真去模仿的偶像,因此家長要懂得篩選並且加以引導,讓孩子有一個可以學習的物件。

二:語言的鼓勵

其實孩子的心靈脆弱,然而家長也可以透過這點幫助孩子完善內心的力量。比如說,孩子成功的時候家長要多多鼓勵,這其實對孩子的信心能起到促進的作用,並且能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定能行,只不過不願意去嘗試。

在這樣的語言激勵下,孩子也會變得更加願意去嘗試和挑戰。

三:溫暖的陪伴

對孩子來說,如果說安全感方面缺乏了,那麼也會導致他的信心處於崩塌的狀態。因此,家長應當多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座非常牢靠的港灣,這樣孩子的自信心也能更好地提升。

反之,如果說家長經常離開孩子的話,孩子則會因為缺乏陪伴,而導致自己的性格缺乏安全感,從而失去自信心的建設機會。

結語:

孩子的自信心其實源於父母的培養,如果說父母忽略了孩子的信心發育,或者說用一些方式打擊到孩子的信心成長,那麼最終會導致孩子變成一個遇事膽小喜歡逃避的人。

因此,為了孩子的人格發育成長考量,家長要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和注意方式,避免讓孩子的未來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充滿了荊棘和險阻。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待產包準備哪些東西最實用?寶媽親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