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導讀:孩子不是長大了就知道"乾淨",而是透過在1.5-3歲這個階段的排便訓練,塑造出孩子的乾淨行為。

浩浩是一個9歲的小男孩,特別愛笑,很招人喜歡,就是在上課製作的環節常常趴在地板。我常開玩笑說:"你是咱們教室裡的超級智慧擦地機!"後來,我也常提醒他:"如果你不會自己洗衣服,就別給媽媽增加負擔。"

浩浩理直氣壯地說:"我的衣服都是我自己洗"。呃……我啞口無言,還能說什麼呢?關鍵是,好巧不巧,媽媽在外面聽到兒子的言語,走了進來:"你再說一遍,你的衣服都是誰洗的?"場面瞬間尬到極點。而後是媽媽"喋喋不休地牢騷"……

我確實見過幾個孩子有類似表現,有人說是"家長慣出來的",有人說是"家裡人都不知道乾淨",我說,這事兒真不能全怪父母。

父母的行為榜樣作用肯定是存在的,孩子會以父母的行為模式為模板,也就是說父母邋遢,孩子也邋遢;如果一家人都很愛乾淨,孩子卻總趴在地板,不知道乾淨,多數是錯過了一個成長階段,即:1.5-3歲,這個階段,也稱作兒童期。

根據埃裡克森同一性漸成說,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任務,主要是發展自主性,克服自主與害羞的衝突。在實際生活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保護,二是排便訓練。

孩子此時的活動能力增強,活動範圍增大,可探索、感知領域也相應擴大,這給父母照顧孩子帶來許多不便。例如:擔心孩子磕到、觸電、被尖銳物傷害等,如此一來,父母難免會限制到孩子的行為,強制性控制孩子的活動範圍,同時孩子的自主性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父母的控制與孩子的自主性發展,形成了第一個衝突點。控制過多,例如:趴在地板就拉起來、啃手指、玩具就拿走……這樣的好處是,慢慢教會了孩子學會乾淨,但也限制了孩子的發展。與之對應的,不做控制的父母,等孩子稍大一些,也不做衛生、整潔的要求,父母替孩子包辦,這樣的孩子大機率會出現文章開頭說的不知道乾淨的行為。

另一方面是關於排便訓練,這是第二個衝突點。有的父母十分在意孩子的排便訓練,按時要求孩子排便,如果孩子排洩在了床上、衣物、地板,還會喋喋不休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排洩而羞愧,長大後會十分懂得乾淨,大機率產生潔癖。反之而言,十分尊重孩子,不做任何控制,隨意而為,這類孩子多數不知道如何保持衛生。

小結:從根本上來說,孩子沒有發展出自主性,會導致不知道乾淨,主要體現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的兩方面:一是父母的控制與孩子的探索;二是孩子的排便訓練要求度。

說了一大堆,到底咋辦好呢?

第一,對於目前常常趴在地板玩耍,不知道乾淨的孩子,除了強調,還是強調,也可以讓其自己洗衣服,不洗就穿髒衣服,以此來引發孩子的羞愧感,懂得乾淨衛生。

第二,針對處於1.5—3歲的孩子,父母需要注意的就是度的問題,還從兩方面來解釋。

2、關於排便訓練,有幾個原則,遵循這幾個原則,保持孩子自主性與適度羞愧感的發展。

(1)排便訓練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排便,採用詢問、徵求意見的口吻、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強制。

(2)孩子此時正處在練習控制排便意念的階段,當孩子不能控制,排洩在了地板、床上,甚至弄髒了褲子,也不必過於苛責,這樣說更合適:"寶寶,又尿到了褲子、地板、床上?沒關係,媽媽來幫你收拾,下一次,自己要注意一下,想要便便的時候提前去洗手間,媽媽也會提醒你的。"這樣說,不僅告訴孩子不應該這樣做,同時也表達了態度:你怎樣都沒關係,我可以幫助你!

結語:不錯過寶寶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才能促進寶寶的健康、有序發展,當我們發現了孩孩子的問題時,首要做的不是苛責孩子,而是思考孩子為何是這樣。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相應的心理動機,可以說孩子是某項行為的受益者,父母需要找到這個受益點,逐漸減少,也可以降低孩子某項行為的發生機率。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牙籤肉這樣做太好吃,烹飪簡單,鮮香營養,孩子愛吃的輔食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