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測量及其特點

測量就是人們藉助各種不同型別的工具對周圍世界的一種定量觀測,也是一種透過數學語言與他人交流的的工具。幼兒園階段是幼兒測量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一部分。透過開展測量活動,幫助幼兒在對物體的探究中不斷獲得感性經驗,不斷培養和豐富幼兒的探索技能,從而使幼兒建構系統的科學學習方法。幼兒的測量可分為兩大類:非標準測量和標準測量。

測量是幼兒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的重要途徑。幼兒的測量能力是從非標準測量過渡的,我們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測量能力的發展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引導幼兒進行測量活動。

在科學研究中使用的測量方法和內容有很多,但對幼兒而言,多長(長度)、多大(體積)、多重(重量)、多熱(溫度)、多久(時間)不僅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常要遇到的問題,更是他們發展實驗技能中最主要的5個方面。

(一)非標準測量

非標準測量在我國通常稱為自然測量,即使用一些非標準化的自然物(如棍子、手掌、筆、杯子、積木等)作為計量單位進行觀測。

幼兒最開始接觸測量方法是直接比較測量,即將兩個物體進行比較,直接得出物體的大小、長短、重量。長短和大小可以直接“目測”得到。

2歲幼兒能對大小不同物體做出正確反應,能按成人的語言指示選擇大的或小的物體。3~4歲幼兒能正確區分物體的大小和長短,可用相應的簡單詞彙表示。

4歲是形成非標準測量能力的關鍵年齡。4歲半開始,是幼兒可以使用非標準測量單位進行測量的轉折點。4歲半後,幼兒可以將多個標準單位疊加起來表徵物體的長度,從而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如教師引導幼兒用腳掌依次量出門與黑板的長度,並對門和黑板進行比較。4~5歲幼兒對不同大小物體能依次做出區分和排列,如透過直接比較,幼兒能對三組高度不同的積木進行排隊。5~6歲幼兒能從一組物體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體,能認識物體的粗細、薄厚、高矮、寬窄、輕重等,並能用相應詞彙表示。

總之,小班和中班階段學習的測量是非常粗淺的自然測量,引導幼兒學習測量時,可以採用一一擺放的方法(即選擇等長的量具一個接一個地擺放在測量物件需要測量的地方)。如測量書的邊長,用長度相同的小棍逐一進行擺放,並幫助幼兒認識書的邊長就是五根小棍的長度。這樣有助於幼兒在計量單位和測量物件之間建立起等量關係。當幼兒能熟練運用測量物首尾相連擺放測量的方式時,可以逐漸過渡到用一個標準長度單位測量,透過將自然物“首尾相連”地擺放、拿起,再接著前一個的位置擺放,這樣的方法來進行連續的測量,幼兒需要在頭腦中想象出這條繩子的長度和幾根小棍的長度相等,從而得出測量結果。幼兒可以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但需要掌握測量時量具之間不能重疊或有空隙,量具應從頭開始擺放直至末端。在測量的最後,還要引導幼兒用數字表示測量的結果,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10以內的實際意義以及計數與量的關係。

(二)標準測量

標準測量是指運用通用的標記化的測量單位(如米、升、公斤等)作為計量單位進行測量。4~6歲兒童處於從使用非標準單位測量向使用標準單位測量發展的過渡時期或完全把標準工具當做非標準工具來使用。如幼兒大班時期,教師會更多地向幼兒滲透標準測量的要領,幫助幼兒認識並理解標準測量。同時,教師也會幫助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標準測量工具,如為幼兒提供測量長短的米尺、捲尺、皮尺、木匠尺等。

二、培養幼兒的測量能力

具體可採用以下方法培養幼兒的測量能力

(一)養成良好的測量習慣,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

測量作為數學的一部分,對幼兒園的幼兒來說,是一個漫長探索的過程。在成人看來,測量是十分簡單的事情,自然會想到用尺子,但在幼兒的世界裡則不然,對於幼兒來說,要解決的測量這個問題並不容易,他們要花很長的時間進行練習。我們更要注意培養幼兒從小像科學家一樣,具備那種仔細、謹慎、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科學態度。對幼兒來說,一開始就更多地關注生活經驗中的數學問題,構建初步的數概念,體會數可代表的不同意義,也關注事物的那些可觀察特徵。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把這些抽象的東西傳授給幼兒,讓他們去理解應用。透過這些活動,讓幼兒經歷測量的過程,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和意義,初步接觸“長度”“寬度”等數學概念。從測量概念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不但能模仿測量的行為,使用“比較長、比較短”等淺顯的數學語言,而且還能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增強幼兒的測量意識,培養幼兒的測量能力,有助於幼兒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激發孩子測量的興趣

讓幼兒知道測量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首先應該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如在“各種各樣的杯子”的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牙籤、小棒等非標準測量工具,先引導他們透過看、摸等多種手段安排測量活動。然後讓幼兒透過用一定的方法、工具進行比較、測量,瞭解杯子的特徵。有的幼兒用牙籤測量了杯底的直徑,有的幼兒用筷子測量了杯口的直徑,還有的幼兒用小棒量了杯子的高度。透過直觀的測量,幼兒不僅對杯子有了更全面、更準確的認識,而且對測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教給幼兒正確的測量方式

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分階段安排測量活動,透過示範、講解,讓幼兒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

第一階段,運用手、腳等自然物對物體進行簡單的測量。比如戶外活動,老師會跟幼兒們一起抱大樹看看幾個人才能抱得過來,這也是一種測量方式;還有用腳步測量場地;等。他們覺得很有趣,就完全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第二階段,正確運用非標準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比如:老師用小棍測量某一物體,每個幼兒都會從家裡拿來小棍做測量工具。測量小朋友的身高,就用小棍一個挨一個的方法進行測量。除了測身高,還可以測量桌面的長和寬。有的幼兒用圍巾測量,都是很有趣的,可以大膽想象測量工具和方法。再比如用繩子測量杯口的周長時總量不好,教會他用大拇指和食指緊緊捏住繩子的一頭,另外一隻手拿起繩子沿著杯口繞一圈,這樣繩子圍起來的大小正好是杯口的大小。有了一定的這樣的生活測量基礎,等孩子再大一些再用尺子測量對孩子來說就很簡單了。

第三階段,認識部分標準測量工具,並運用這些工具進行測量。提供多種測量工具和被測量物體,讓幼兒掌握多種測量方法,培養他們多角度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在“認識尺”的活動中,教師先讓幼兒觀察比較各種尺的異同,瞭解尺的用途。接著,教師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尺,測量自己感興趣的物體。於是選擇皮尺的幼兒學著裁縫的樣子給小朋友量衣服,選擇直尺的幼兒測量桌椅、門窗……這樣,幼兒的思路開闊了,他們就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尺,初步學習了各種尺的用法。為幼兒提供多種被測量物體,也有助於幼兒全面認識事物,靈活運用各種測量方法。如在“認識溫度計”的活動中,在安全的情況下,教師先讓幼兒用溫度計測量一下冰涼的水和一盆溫度較高的水。接著,教師又讓幼兒測量兩杯溫度不明顯的水。幼兒透過測量,很快就辨別出那盆水溫度高那盆水溫度低。有了以上的測量經驗,孩子們就能靈活的使用溫度計測量室內和室外的溫度了。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強調的:“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源泉。”

(四)學會準確表達測量的結果

表達測量結果是測量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互動內容,它能讓別人理解測量得到的結果,同時使自己對事物的測量也因表達而更加深刻。

1.語言表達

幼兒在剛開始學習測量時,往往只會操作而不會表達測量的結果。由此教會幼兒逐步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測量結果非常重要,如“我用筷子量了鋼琴的高,它有五根筷子連起來那麼高。”引入標準測量工具後,我們要求幼兒在測量某一物體後,能使用“釐米”這一單位說出這一物體的長和寬。在測量過程中,我們要留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相互交流自己的測量結果,然後從中引導、幫助,使幼兒在相互模仿、相互學習中,學會精細地、完整地用語言表達測量結果。這就是恰當地把數字跟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而測量的整個過程孩子都在行動中和不斷的思考中。對幼兒來說測量是一個重要的數學概念。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讓孩子放手去做,因為生活中的絕大部分物體都有其各種可測量的性質,讓孩子思維更形象、具體化。比如:讓孩子用積木測量飯桌面的長度,用一塊一塊積木來測量等。

2.書面表達

隨著標準測量工具的引入,幼兒們不滿足於語言表達測量結果,而是需要一種更精確、更科學的表達方式。於是,有的幼兒開始記錄測量結果,對此我們要因勢利導,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物體進行測量、記錄,但對如何記錄不要規定統一的模式,幼兒就會三五成群,分工合作。比如讓幼兒測量椅子以後,他們就畫了一張椅子,並用數字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椅子的旁邊;對人體進行測量後,他們就把測量結果,如頭圍、腰圍、臂長、身高等,以資料形式寫在畫像旁邊。這些記錄方法看起來稚嫩,但體現了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中國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倡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陳鶴琴認為,“做”是孩子學習的基礎,“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科學活動應以“做”為出發點和核心。幼兒測量身邊的生活物品,家裡用到的,他們都可以拿來測量、對比、分析、記錄等。幼兒在家裡可以滿屋子的進行測量,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如在紙上畫圈圈、寫數字等。是的,讓幼兒去選擇一個他自己喜歡的測量物品去測量,這樣做的目的,積累的不僅僅是空間認知經驗,還有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並激發了其探索精神與願望。很簡單的測量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意義,一切先從興趣開始引導。幼兒在反覆測量的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並予以解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的興趣被激發,幼兒的測量活動才能繼續進行下去,並且逐漸對測量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了測量的基本方法。由於測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幼兒對於測量的方法、技巧還較難掌握,有賴於我們都示範和指導。整個測量的核心就是幼兒測量著重在於行動和過程,因為這是對他們真正的提升,透過測量凸顯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也是一個深化的內容測量,不要覺得很簡單,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寶貴的一手經驗、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是以後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測量活動中,幼兒的測量意識不斷地得以增強,幼兒的測量能力不斷地得以提高,在測量中,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的操作能力、認識態度、語言表達能力、認識能力、繪畫能力、合作能力等諸方面的發展。

三、測量中的注意事項

(一)精確測量中的“不確定數位”的確定

在科學領域中測量精確度的確定是很重要的,它不僅直接關係到科學結果的精確性與正確性,也關係到科學成果交流的科學性與規範性。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對精確度的概念理解比較難,可以在大班初步嘗試。

1.長度的不精確數位

在幼兒科學實驗中,測量的資料一般保留一位“不確定數位”。那什麼是“不確定數位”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從圖中很顯然我們可以看出這支鉛筆的長度是大於15cm的,所以在這個觀察結果中,十位數與個位數我們稱之為“確定數位”。從圖中我們憑肉眼很難確定這支鉛筆是15.5cm還是15.4cm,只能憑猜測。這十分位數就被稱為“不確定數位”或稱為“猜測數位”。根據保留一位不確定數值法則,對這支鉛筆的測量結果可以寫成15.5cm,也可以寫成15.6cm,甚至15.0cm或是15.9cm。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更精確的寫成15.65cm呢?多保留一位不確定數位在理論上講是站不住腳的。表面上看保留兩位不確定數位它的精確度是提高了,但問題是既然十分位已經是不確定了,或者說是猜測的結果,在增加一位不確定數位又有什麼科學意義呢?

如果每個人都遵守這個科學法則,就會幫助我們在讀別人測量結果時對資料的精確度有更深的瞭解。例如,3.0cm和3cm在數學的角度上他們的數值是相同,在科學上的意義就會不同,他們反映了兩個不同的精確度。3.0cm表示十分位是不確定數位,個位數值是確定數位,也就是說他的精確值應為3.0~3.9cm。而3cm則表示個位數是不確定數位,所以他的精確值為0~10cm。

2.液體體積的讀數,

在測量液體體積時,尤其是水,由於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表面呈圓弧形,我們稱之為“彎月面”如圖所示。正確的讀數應以“彎月面”底部為依據,而且眼睛必須與彎月面的底部呈水平。這是正確測量液體體積的關鍵。

3.測量中平均值的使用

我們必須讓幼兒認識到,即使藉助於精確的科學儀器,測量中人為的誤差也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對同一事物要多次測量然後取平均值,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提高測量質量的方法。我們要求幼兒在測量中,儘量重複多次測量然後求出平均值。

(二)不精確測量

在科學研究中,有些情況下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對每件物體都做出精確的測量。例如一斤米有多少粒,夏天的海濱浴場有多少人等 。估算也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測量方法。但估算並不等於毫無根據亂猜,我們在發展幼兒掌握正確的精確測量技能的同時,也有必要讓幼兒從小掌握一些簡單的科學的估算方法。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樣本法,也就是先在一個小整體中取出一個小的樣本,然後從這個樣本出發來推算整體的讀數。我們可以以樣本的重量、體積來估算,也可以用樣本的長度和麵積來推算。

課堂示例

你能猜出多少人在這張圖片上嗎?

(1)取出一張含有非常多的人在內的圖片?(如:天安門前的升旗儀式,夏天的海濱浴場……)

(2)用影印機複製多張

(3)要求學生把人群劃分成均勻的格子(注意只在有人的地方劃分格子)

(4)數出總格子數,再在人群密度不同的地方挑選3~4個方格。

(5)數出每個格子中的人數,取平均值。

(6)平均值乘以總的格子數就是總的人數。

10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必須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善於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