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的“自我意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可能時間有點兒久遠所以一時想不起來。
這兩年身邊不少90後的朋友同學都做了父母,也沒少聽他們的抱怨和感嘆。
最集中的感受就是:
05後、10後這一撥孩子,主觀性的自我意識太強了。
說白了,就是處處和父母對著幹:
你喂他菜ta要肉,你喂他肉了ta又要粥;
讓ta做一件事,ta絕對不會踏踏實實地去做;
還常常因為“領地問題”而爭吵……
90後父母不禁感嘆,我們小時候有這麼難管嗎?
(90後們的父母:有)
1.白熊效應:牴觸心理的奧秘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做過一個實驗。
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這種效應的波及面很廣,不止是2-3歲的幼兒,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也會有。
當別人告訴你“不要做”或“不能做”的時候,會觸發內心的牴觸情緒,產生“非要這麼做”的衝動。
而對於孩子來講,“自我意識”如果過強與“白熊效應”也脫不開干係。
兩歲是嬰兒轉向幼兒的一個轉折期,孩子從天真無邪的小天使變成了一個調皮鬼。
一般來講,自我意識也是在這時開始萌芽甚至飛躍。
他們在玩耍時開始更加大膽地上躥下跳,磕磕碰碰也在所難免。
身體上的發育也最為明顯,肉眼可見的“一天一個樣”。
身體發育的同時,他們的精神也開始發育。
他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自己的主張:
“我想做這件事”、“我自己來”、“你不要管我做XX”……
他們的問題也開始爆發式增長,常常對著大人問個不停:
“為什麼要這樣”、“他怎麼是這樣的”、“我能不能”……
這個時候,要注意對孩子的正面引導。
細心傾聽孩子的話,並且耐心地解答。
聽起來很簡單,但能做到的並不多,或者說做得不夠好。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勞累了一天對於孩子的提問和主張都略有敷衍;
有的家長把孩子託給老人看管,隔輩親的寵溺容易使得孩子的自我意識野蠻生長。
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2.和孩子正面交鋒兩敗俱傷
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選擇正面交鋒或者妥協。
見效快是真的,但都算不上太明智。
黃磊曾經透露過,處理幾個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時,會選擇用溫和的方式解決。
他不命令或強迫孩子,遇到多多不想做的事情時,會告訴多多什麼樣的因,會得什麼樣的果。
時間久了,多多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決定。
作為父母,要堅持教育中的基本原則,不是孩子哭鬧難過就動搖。
和孩子直接保持充分的溝通與瞭解,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過剩,開始撒潑的時候,父母要保持統一戰線。
不能因為看孩子可憐就順從ta的意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訴求)。
很多家長會問,要怎麼和正處在自我意識萌芽期的孩子溝通呢?
3.兩點建議供所有父母參考
1.交流中減少負面情緒的輸出
小孩的情緒很易波動,而且相當敏感。
當你焦躁或不耐煩的時候,他們外露的是畏懼,內心其實是相反的。
牴觸情緒在一次次爭執中慢慢累積,最後爆發。
所以說家長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儘量少說“不行”、“你做一個試試”這樣命令甚至還帶有一絲威脅的話語。
在拒絕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的同時,給出另外的選擇。
比如“現在太晚了,不能看電視了,但我可以給你講一個故事”;
或者把“你不能躺床上吃零食”換成“你坐沙發上舒舒服服的吃”。
既糾正了孩子的錯誤,又不傷孩子的心。
2.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你可以糾正引導,到不能干預孩子的選擇。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中國家長欠缺的。
我們父母常常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替孩子做選擇,很少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把“給你報個班”換成“這幾個興趣班你覺得哪個有意思”。
以此類推,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判斷,懂拒絕,會取捨。
這要比孩子在班上學到的知識重要得多。
總的來說,自我意識的養成是一件好事。
只是要注意分寸,不過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還不懂這些。
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以,他們什麼都想嘗試。
作為父母的我們,與其千方百計阻攔或批評,不如成為孩子的軍師。
肯定他們的合理主張,同時讓他們學會承擔後果。
他們終有一天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與其不停地給ta補給,不如讓他們學會生存。
懂得責任與擔當的含義,有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格。
這是每個父母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