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話:不指責、尊重、平和的表達。 比如 當你看到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可能會想說,

你怎麼還不寫作業?

那這就是指責 埋怨,孩子就會不舒服,

我們可以正向表達,

比如,你是想說讓孩子寫作業的對不對?

那麼你可以這樣說,

你是不是該寫作業了?

這就是提醒,沒有指責和埋怨,孩子就容易接受一些,這就是正向表達,這個也需要我們家長在生活中多多練習,每當想指責的時候,想想你是想表達什麼意思的,正向去表達。

語言幾乎構成了我們養育孩子的日常:

孩子端一杯水,很多人會提醒:“當心,別灑了!”

孩子寫作業磨蹭,很多家長會說:“快點寫,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成覺!”

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負面語言,有的家長就更加疑惑了,不這麼說怎麼說呀?

大家不都是這麼說的嗎?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

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問題出在家長喜歡用負面的語言。

這些否定性的語言給孩子傳遞的是什麼資訊呢?

你是不對的

你是錯的

你不應該這樣

你就是不聽話……

以上全是批評、指責、命令

等的負面語言。

如果我們家長用負面的語言多了,帶來的

一是孩子不聽話;

二是隻阻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記住了“不要”做什麼,而沒有從正面告訴孩子你該做什麼,你能做什麼。

具體有四個建議:

1 專注傾聽,理解對方

不要打斷對方,不要著急說出自己的想法。

把手機放一邊,眼神柔和的放在對方身上,身體往前傾斜靠近,並適當的給與肯定迴應,讓對方充分的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

透過傾聽,我們更好的理解對方,發展對方的閃光點,更容易預測對方真正的需求。

2 肯定對方對自己的價值

用真誠的肯定迴應對方,幫助提高對方的自信,建立信任的基礎。

人們對安全和確定感本能有需求,透過支援和肯定對方,雙方可以產生情感連線和身份認同,讓對方覺得你們是一個聯盟,更容易建立信任,從而創造積極的社交關係。

這裡有個肯定別人的小技巧:

對方說事實,你就補充結論;

對方說結論,你就補充事實;

對方又說了事實又說了結論,你可以補充體驗;

如果無法同意對方的觀點,你可以肯定你認同的那部分。

有時候確實不太容易,尤其對方提出的問題很尖銳或者觀點讓人很難接受。無條件接納對方,不管對方的觀點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能充分肯定對方對自己的價值,表達肯定或者感謝更加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胸懷。

這裡需特別注意的是,讚美和肯定需要基於真實的證據,要真誠。否則讓人覺得虛偽,適得其反。

3 將期望變成共識 確保在共識內溝通

不同的溝通場景可以建立不同的共識。在共識中加入正面溝通的規則和要求,並根據情況不斷最佳化共識,確保參與者在溝通時都在共識之中。

傾聽,不打斷他人並充分考慮他人的觀點

公開,誠實的,有建設性的挑戰他人的觀點

優先考慮怎麼做對使用者最好

給雙方時間

公開場合,力挺對方

好的共識機制確保每個人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尊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價值感。

4 只有在被要求時才提供建議

有的人提出問題只是想獲得其他人的關注,或者他內心其實早已有了想法只是想獲得其他人的肯定來堅定自己的想法。他們並不是真的需要其他人的建議。

所以當你即使出於善意主動貢獻了建議,最後很可能得到一個“是的,但是......”的迴應。對方不僅不會領情可能還會影響雙方的關係。

這並不是說完全不能給建議。當對方明確要求時,我們可以謹慎的提出自己的建議。

或者可以考慮換一個方式。很多人都會關注他們提的問題而不是急於給出答案。

伏爾泰曾經說:“透過一個人的問題而非答案來評價他”

探尋式的提問,引發對方思考,從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許比直接展現或硬塞一個想法給對方要更加容易被接受。首先,我們或許並不足夠了解對方的需求/想法/顧慮,其次人們大多更願意相信自己“推導”出來的結論。我們只需要在對方心裡埋下一顆種子,然後等待它慢慢發芽,自己長大即可。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

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是批評、指責。

1.觀察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清楚的表達你的觀察結果,而不是判斷、評估。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為,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表達感受,比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我感到……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的請求(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

你是否願意……?

例如:小剛,我看到書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胖的三隻(觀察到的事實),我不太高興(我的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引起我感受的需要),你是否願意講襪子拿到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裡?(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過程:

什麼是我的觀察

我的感受如何

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為了改善,我的請求是什麼

2.)關切的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

當你(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嗎?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關切的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行為具體的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你想……

請求是具體的,比如 我想先生在工作上少花一些時間,那麼這位先生可能並不知道你真正需求是什麼,所以要正向表達,比如我想讓你每週至少有一個晚上可以在家陪我和孩子。 比如告誡孩子不能怎樣,可能孩子也不知道該怎樣做,那麼很有可能她會忽視不字 而做了後面你提到的,所以你可以說 你可以怎樣怎樣做。具體清晰。比如 你想讓孩子有責任感,那麼這個責任感就很抽象,要說的具體,你想讓孩子怎樣做才能有責任感?

對他人的評判實際上反映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比如,老師佈置的作業我不想做,那麼她就太過分來,如果女友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就太黏人了,如果我想要多一些體貼,那她就太冷漠,如果同事關心細節,那她就太吹毛求疵或者有強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細節,她就是粗心大意。諸如此類的評論,其實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以及需要,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很難滿足。

觀察:當我看到你把吃午飯的錢都給了別人,我認為你太大方了。

觀察:如果你飲食不均衡,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就會出問題。

觀察:米奇上週買書花了一千元。

觀察: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

批評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評等於陳述事實加確認可罰性加表達感受(痛苦丿,加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加期望。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以後減少重犯,並且能夠做對的事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必須把批評的步驟都做對了,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那麼如何正確的對待犯錯的孩子呢?

我們可以

1.陳述事實。是說要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把他做錯的事情說清楚就是批評他的前提。

2.確認可罰性

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批評他確認錯誤的嚴重性和對孩子以及別人傷害性給出批評的理由。

3.表達感受。

主要是表達痛苦與憤怒的感受,這是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使你感到非常的痛心,由此讓孩子找到痛苦,讓他把他的錯誤行為與痛苦連線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

就是說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他的行為錯誤,但你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並沒有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改變了你對他的看法。在你的心中他的行為雖然出了錯誤,但是他的人是個好人,這樣他才有改變缺點和錯誤的動力。

5.表達期望。

這是告訴孩子,儘管他犯了錯誤,但是你依然對他有信心,並且你還希望他能夠好起來,這是他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動力源泉。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情緒和脾氣。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知道自己的情緒與脾氣,和孩子無關。生活的壓力和痛苦也和孩子無關。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南風和北風比誰厲害,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因為行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細無聲,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你會發現南風雖然柔和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比麵包還香的甜甜圈饅頭,鬆軟有嚼勁!有個蒸鍋就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