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終於星期五了,一週之中難得的放鬆夜。

明天孩子不用上學,自己也不用操心那些所謂的計劃、安排!

可以小小的放肆片刻!

我在心裡暗暗決定,今天要做一個和善的媽媽,對孩子輕言細語,堅決不吼不叫!我們要像快樂的音符一樣,在琴鍵上激昂地跳躍。

不過很遺憾,我又奏出了一首沉悶的樂章

就在剛才的晚飯時刻,我又一次像自帶擴音器般的對著孩子大吼:“你給我坐到桌子上”。

至於原因,我想大多數媽媽都能想象出是什麼樣的場景:

熊孩子吃一頓飯要跑下桌子八次,一會兒摸摸玩具,一會兒摸摸鋼琴,一會兒在屋裡轉圈圈,一會兒忙著去接家人的話茬……

原本,我是想做一個不發脾氣的媽媽,但是終究還是沒做到。

因此,此刻我又陷入了自責的漩渦。

許多時候,我們遷就孩子的情緒,呵護孩子的心靈,即便自己在疲憊、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下,還要儘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表演出“我很好”的樣子。

這種感覺像極了走鋼絲,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會跌入情緒的懸崖,粉身碎骨。

誰來呵護父母們這顆懸著的心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走進《解放父母解放孩子》這本書。書中幫助父母們找到釋放情緒的方法,更好地關照自己。

接下來,開啟今天分享的內容,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內容:接受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感受

[微風]正視自己的情緒需求

奧修曾說過:“當你不擁有禮物時,又怎麼能給予呢?”

那麼,假若父母心裡被負面情緒困擾,又如何能給孩子積極的陪伴呢?

被負面情緒困擾的父母們,內心像乾涸的土地,在急需情感澆灌的情況下,用枯竭的內心去灌溉孩子的內心,自然是徒勞的。

這一點,作者深有體會。

在一個愜意的週末,孩子們的爸爸計劃好帶他們去吃冰激凌,這樣她可以有一段單獨的個人時間,享受安靜。

正當她放鬆地蜷縮在沙發上瀏覽報紙時,孩子們衝進了房間,控訴爸爸因為要整理賬單而變卦的行為。

她看到孩子們對冰激凌的渴望,她認為自己不應該讓他們失望。於是,她從溫暖的沙發上起來,帶著孩子們上車。

顯然,原本獨處的清閒時光被破壞了,但作者並沒有察覺到。

她只是覺得孩子們坐在車上很吵,於是她對孩子們大聲說“你們小聲點!”,孩子們猶豫不決到底選什麼味道,她開始抱怨“再不快點,就什麼口味都沒了”,她對孩子們的行為忍耐程度遠低於平時,不停的在車上嘮叨“小心點,都化到座位上了……"

原本出於好心,帶孩子享受冰激凌大餐,但是最終以不停地抱怨收場。

在作者看來,她盡力地想讓每個人都滿意,但最終每個人都不滿意!

為什麼會這樣?

“表面和善,內心不滿”,這是作者在事後反思,剖析自我時的想法。她認為,自己當時應該有情感需求的,但是隻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作者的經歷,相信大家都有過。

有時自己很累,但是不想讓孩子失望,於是拖著疲憊的身體滿足孩子的願望。

有時自己很生氣,但是“好媽媽”怎麼可以不耐煩呢!於是,我們總是隱忍自己!

社會的期待和內心的認知,反覆地強化我們的認知,不讓孩子失望,不忍讓孩子失望。所以,孩子的事成了父母的第一要事,我們竭盡所能做得更多,做到更好。

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的情緒和孩子的需求發生碰撞時,如若沒有幫孩子得到滿足,父母們將陷入深深的自責漩渦,無法自拔。

比如,年底連續加班的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這時孩子跑過來抱著你的腿說:“媽媽,你已經很久沒陪我了。”這時,無論你多麼的累,都會咬牙堅持,盡力地去滿足孩子陪伴的需求。

如果不這樣做,你的內心是無法安寧的,你會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作者也經常被困在這樣的情緒裡,無法走出困境。

吉諾特博士認為:父母總會有不必要的負罪感。在他看來,這些負罪感會驅趕父母必須做得比想象中的更好;逼迫父母在分秒不剩的情況下還要付出更多;促使父母突破自己的極限,卻很少允許他們回味自己的感受。

不得不感嘆,做了父母失去了自己。

​[微風]坦白感受,釋放自己的情緒

我們接觸到的大多育兒理念總是倡導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可孩子的感覺,這一點沒錯

但是,父母的感覺和情緒就應該被隱藏起來嗎?

被忽視嗎?

當然,不是!

在吉諾特博士的指引下,作者在生活中找到了一種釋放情緒的方法。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她回家有些晚,所以她急急忙忙地開始準備晚餐。兒子大衛大聲宣佈說晚上想喝湯,但是她根本沒打算做湯。

按照往常的想法,她會想“一個母親,怎麼能拒絕孩子的願望呢,更何況在這麼冷的晚上”,但是她感到自己真的很累,內心極不不願意。

於是,她做了一件與往常不一樣的舉動,她告訴兒子“我今天非常的累,不想做湯,而且還需要人來幫我的忙。”

意想不到的是,兒子主動來幫忙。第二天,兒子甚至主動關心她的心情“你今天感覺好點了嗎,可以做點湯嗎?”

在吉諾特博士看來,這樣的做法不僅幫助孩子瞭解父母的真實感受,還給了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考慮他人的感受。在他看來,父母不需要為自己的感受找理由,也不必為自己負面情緒感到自責。

有時我們感覺很糟糕,但並不等於我們就是一個很糟糕的父母。

跟著感覺走,這是吉洛特博士給大家的建議。他認為完全地坦白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是一種釋放。比如我們可以採用這些方式:

方式一,直接告訴孩子。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覺得有點累,需要休息半個小時,你可以選擇自己玩一會遊戲”。然後,放心的休息。

不必認為休息片刻就是偷懶,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給予。

方式二,拉響紅燈警告。每當感到自己心裡有個結,讓你很矛盾時拉響紅燈警告,讓自己停下來,去想一想自己被什麼困擾,有哪些需求。

在作者看來,只有放慢節奏去理清思路,才能獲得更大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方式三,尋找限度。每人都有一些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接受事物的程度也不同。找到讓自己害怕的,讓自己陷入負罪自責的那些限度。

吉諾特博士建議,真誠的承認自己的感覺,承認自己無法接受的東西,忠於自己的感受。因為,比起言行不一致,孩子更善於接受真誠的感覺。

當父母自己的情感能量站的能量充沛,才能更好的給予孩子。那麼,保持能量充沛首先從尊重自己的感覺、需要和限度開始。

對自己負責的父母,才能對孩子負責。

​[微風]擺脫負罪感,更好的愛自己

試想一下,如果醫生對病人的每一個小症狀都感同身受,會是什麼狀況?

這是吉諾特博士給參加講座的所有父母們的思考。

當然,也是給我們的思考。

在吉諾特博士看來,如果對每個小症狀都感同身受的一生,基本沒什麼作用了。因為,他們將陷入無法自拔的同情、難過等等負面情緒,又怎麼可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呢!

同樣,對於父母們來說,孩子總是很容易地觸發我們的負罪感。

比如當我埋頭寫文章時,看到孩子獨自一個人玩耍,我內心會感到愧疚,沒有好好陪伴他。

比如當孩子生病時,我會愧疚平常的生活中對他照顧得不夠細緻,所以才導致這樣的狀況。

如果我們的負罪感能夠積累,最後會怎麼樣呢?

書中,吉諾特博士形象地把父母的情緒和感受比作家庭運轉的齒輪。他認為,如果父母承受的超過了限度,就會產生憤怒,失去控制。

硬幣有兩個面。對於父母來說,保護好自己的感受的另一面也是在保護家庭。當面對家庭情感災難來臨時,吉諾特博士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第一個方面,從孩子的情緒出發。當孩子考試前緊張到難以入睡;當孩子一個人無聊地玩了一下午;當孩子在學校的競選失敗等等。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感受,雖然我們是他們的父母,但不意味著我們所有情緒都要和他們一起分擔。許多時候,父母陷入“不得不”的矛盾中,是把孩子的情緒當作要求。

第二個方面,明確界限。許多時候讓父母感到自責,在於我們認為應該給孩子儘可能的照顧和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界限,當孩子小的時候確實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顧,這是父母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當孩子開始走向成熟時,不一定需要立即滿足所有需求。

比如,一個7歲的孩子,父母需要幫他養成一種習慣,當她媽媽在排隊等結賬時她需要等待一會才能去上廁所。

第三個方面,區分想要和需要。有時我們會為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感到內疚自責。但在吉諾特博士看來,孩子的需求是一個無底洞,為了避免父母陷入負罪感的深淵,他建議當孩子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發生衝突時,父母需要進行區分什麼是孩子想要的?什麼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比如哭鬧要養寵物的孩子,是想要一個寵物,還是需要一份友誼。

正確的思想才能產生正確的認知,當撥開雲霧後,我們不再輕易地被孩子觸發負罪感

寫在最後

作為孩子的媽媽,一直以來都被“好媽媽”的標準壓倒喘不過氣來,每當自己放縱一次就會深深的感到內疚。

“不必隱藏,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坦白自己的感受”,當讀到這些文字時,感覺如釋重負。

是的,父母的情緒也需要被承認和接納!

守護好自己,就是守護好家庭!願與大家共勉!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牛奶蛋白過敏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