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北大才女趙捷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得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智慧得遠行。

這也許是養兒的最高境界。

這段話,引人深思:

有些老人會有這樣的觀念:我養你這麼大,你吃我的,花我的,還啃老。你就應該聽我的,否則就是不孝順。

但事實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都在延長。年輕人贍養老人的時間遠遠超過老人養育兒女的時間,這是無法用等價來交換的,應該是一種奉獻。

實際上老人真正需要陪伴的時刻,兒女已是年過半百,上有老或下有小的年齡,這也是很多中年人所面臨的嚴峻養老問題。

於是,就有了二胎,三胎……

是不是多生幾個,以後就不怕了!

可現實中,有兒就一定防老嗎?

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 ,過渡的寵愛讓“養老變成了“啃老”

最近,熱播劇《流金歲月》裡的蔣家老太太,一輩子重男輕女,想著盼著生孫子。結果卻把孫女當成孫子養,連名字都取為蔣“男”孫。可最終贍養老人家的卻是孫女——南孫。

只要兒子在,天就永遠不會塌下來。她對兒子的寵溺,讓兒子變成了一個遊手好閒,以股票為伴的賭徒,最後輸掉了房產,欠了鉅款。無法忍受壓力,跳樓自殺。

而留給老人的卻是巨大的身心傷害,房子是老人的歸屬,老人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被輸光了。

而如今,養兒防老,不再是老人生存的唯一依靠。

最近,國家更是出臺了一種養老方式“意定監護”。讓膝下無兒無女的老人不再孤獨,她可以指定監護人或者監護機構,在他沒有行為能力時負責照顧他。

養老體系正在多元化,各種養老基金,養老設施趨於常態化。“養兒”再不是防老的唯一方式,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更重要。

養兒防老是一種傳承,不是被強迫

“養兒防老”是一種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輩子都應該具有的美德。而不是被迫贍養老人。

在古代,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如果想讓年輕人具備這樣的習慣,就要在孩子幼年時,將這些良好的美德經常展示給孩子,孩子就會模仿,這也就是模仿定律。

言傳身教,這就是為什麼總會有人問:你父母沒教過你嗎?這樣的話。

“養兒防老”是一種傳承,是一輩子應該具有的美德,不要把贍養看作利益,有利而圖則贍養,無利而取則棄之。

在一些歐洲國家,為了避免這一情況,老人在臨死前有權利掌管自己的財產和遺囑,也就是說:不到老人壽終,任何人都不知道老人的遺產安排。

傳承,養老不僅僅是陪伴,更是關心,哪怕相隔萬里,給予老人的那份關心和問候,都是他們生活的動力。

獨立自主,彼此理解,給對方空間

父母與兒女之間不是佔有,老人應該有獨立的生活。

為什麼有的老人過於依賴子女?

其實老人並沒有錯,而是老人到了一定年齡他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接觸的人越來越少,價值體現越來越低。

他們的生活圈子裡只有子女,又沒有其他的興趣,他們把子女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看作唯一的快樂。

一位被採訪的阿姨,對“養兒防老”的態度很明確,現在的她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子女不一定緊緊在身邊。即使在需要的時候子女因為忙碌不能及時趕回來,身邊也會有很多老姐妹可以幫忙。要讓孩子們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老人也應該有自己的空間。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不要讓孩子過渡牽掛。人生的路很長,孩子的未來還有幾十年去度過,他們正處於拼搏的年代。

當老去的那一天,如果孩子有能力在身邊是最好,如果沒有能力在身邊,依舊可以透過很多新的社會產業去達到養老的目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奉獻,把贍養老人單純化,給予彼此最大的空間,反而會發揮更好的效果。

26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學習街舞,這3件事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