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在第一次迎接小寶寶到來時,都不太瞭解新生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
寶寶的一些正常生理反應,在新手爸媽看來,都像是危險的症狀。他們甚至會以為是月嫂照顧不周,才造成了這些反應。
但實際上,那只是新生兒的正常反應而已。
今天,月姐就給大家總結了21個寶寶常見問題,各位姐妹可以好好看一下,遇到這些情況時,也好給客戶一個專業的解釋,以免被客戶誤解。
1、吐奶、溢奶
新生兒寶寶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吃奶過多、過急,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是常見的現象。
建議儘量採用坐喂、半臥位等姿勢哺乳,防止嬰兒吸入大量的空氣。餵奶後,及時拍嗝,宜採取側臥位,大部分寶寶在3個月左右逐漸改善。
2、黑色胎便
大部分新生兒會在出生後的24小時內第一次排便,稱為胎便,是胎兒在子宮內形成的排洩物,為墨綠色粘稠狀。
媽媽懷孕20周以上時,胎兒腸道中便存在有胎便,其中85%~95%為混合著腸壁上皮細胞、胎毛、胎脂、膽汁黏液及所吞嚥羊水中的部分固體成分。
3、打噴嚏、鼻塞
當給新生兒洗澡或換尿布時,受到涼風刺激很容易打噴嚏,這跟新生兒鼻腔的生理結構特點有關。
新生兒鼻腔狹小,鼻道狹窄且短,但鼻粘膜血管豐富,因此容易受到空氣和灰塵刺激容易產生神經性反應,引起打噴嚏。
其實並不是寶寶著涼了,這也可以說是寶寶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種方式,月嫂觀察只要無其他異常情況,就不必擔心。
另因寶寶鼻腔的生理結構,當有分泌物時,就容易出現鼻塞的情況,家長學著及時給寶寶清理鼻道,以免形成鼻痂堵塞鼻道影響呼吸。
4、紅色尿
有些寶寶在出生幾天後,排出的尿液呈淡淡的紅色,這其實是因為新生兒白細胞分解過多,造成尿液中尿酸鹽排洩過多引起的,屬於正常現象。
幾天後這種情況會自行消失,這並不是病態,所以無需過度擔心。
5、女寶陰道出血
新生女寶寶在出生幾天後有少量血液從陰道排出,好像來“月經”,其實是因為新生女寶出生時其體記憶體在一定的雌激素。
這主要是因為,在寶寶胎兒期,媽媽由胎盤,把雌激素傳給胎兒。
6、打嗝頻繁
有時候看到寶寶總打嗝,很多新手月嫂都會擔心寶寶是不是難受或者生病了。
其實,這是由於小寶貝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引起的。
可以嘗試著進行拍嗝、喂溫開水、餵奶、刺激寶寶的腳底板讓其大哭幾聲等方式來緩解這種情況。
隨著寶寶的成長,打嗝頻繁的現象會逐漸好轉。
7、生理性黃疸
大約70%以上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5天會出現黃疸,在一週內左右逐漸消退,早產兒及低體重兒大概會持續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稱作生理性黃疸。
但如果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嚴重,或消退後又反覆,寶寶精神不太好、吃奶不好等異常現象這都屬於病理性黃疸了,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8、頭瘤(產瘤、先鋒頭)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控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它會出現凹陷,我們稱這種“包”叫做產瘤。
產瘤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透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受阻,造成頭先透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像這樣的情況不需要特殊處理,幾天過後會自然消失。
9、粟粒疹
在寶寶鼻尖、鼻翼、臉頰等地方,如果看到如針尖大小黃白色的小疹子,這就是粟粒疹。
這是因為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堆積形成的。粟粒疹既不疼也不癢,不需要治療。
注意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哦,以免引發感染,一般粟粒疹在寶寶出生後數週就會自然消失。
10、新生兒肚子大
這是由於腹肌發育不完善,腹壁比較鬆弛而受胃腸空盈的影響所造成的。有的寶媽常常把寶貝的腹部膨隆誤認為是腹脹,其實這是正常現象。
雖然寶寶容易因為啼哭、吃奶等容易吸入更多空氣,但月嫂只要觀察寶寶能吃能睡,精神狀態良好,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就不用太過擔心。
不過當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時也會產生大量氣體引起腹脹,但通常還會伴隨面板過敏、腹瀉等其他不適症狀,這時月嫂就需要排查並對症處理。
11、吸吮小泡/脫皮
吸吮小泡指的是嬰兒上下嘴唇中間部位出現的小泡,是因為吸吮動作所致,和餵養方式以及“上火”是沒有關係的,都正常的生理現象。
伴隨著寶寶的成長,吃奶時間隔拉長,便不再出現。
12、鸛咬傷
很多寶寶出生時脖子後面、眼皮或者鼻尖上都有一片不規則的紅色區域,這是一些毛細血管群,通常會在1歲半左右時自行消失,不需要採取任何干預措施。
由於在西方有鸛鳥送子的傳說,認為寶寶由鸛鳥叼來送到爸爸媽媽懷裡,所以有人稱這些紅印為鸛咬傷。
13、生理性抖動(驚跳反射)
新生寶寶在淺睡眠狀態中當遇到聲音、光亮、震動時常會出現四肢或身體無意識、短暫不協調的抖動,被稱為新生兒睡眠驚跳,是種正常的生理表現。
跟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家長不必緊張。
14、體重減輕
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會在出生5天內體重減輕,一般會減輕5%~10%。
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寶寶進食量比較少,呼吸和面板流失一些水分、臍帶乾燥、胎脂脫落及尿液和胎便的排洩而引起的體重減輕,都是生理性體重減輕。
一般到第10天就會恢復到出生時體重,10~14天體重開始增加。
15、一吃就拉
新生寶寶常會一吃就拉,但這並不是消化不良。而是胃裡進入食物後,對腸道從上到下產生刺激,形成胃結腸反射。
有些寶寶會持續這種情況到幾個月。母乳餵養的寶寶表現會更為明顯,甚至每一次吃完奶或吃奶時都會排便。
16、呼吸不規律
新生兒因胸腔小,每次呼吸帶來的氣體交換量少,所以需要增加呼吸的次數來獲得足夠的氧氣。
再加上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所以在睡眠中寶寶很容易出現呼吸不規律、快慢不均勻的情況,這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只要新生寶寶面板顏色紅潤,就不必驚慌。
17、體溫波動大時高時低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脂肪薄,因此保暖效果差,會隨著周圍溫度變化而改變,因此會出現體溫時高時低波動大的情況。
測量體溫一般常用時腋溫和額溫,正常體溫在36.5℃~37.5℃之間,透過測量後,凡超過正常範圍0.5℃以上時,稱為發熱。
18、乳房增大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出生5天左右後,常會出現乳房的乳腺腫脹現象。
這是胎兒在母體內受媽媽雌激素影響的結果,隨著來自母體雌性激素的逐漸消失,腫脹的乳房也會漸漸恢復自然,所以不需要擔心。
請不要隨意去擠壓寶寶乳頭,如果感染髮炎嚴重甚至會引起敗血症,女性寶寶如果發生乳腺炎造成乳腺管堵塞,還會影響成年後的乳汁分泌。
19、喉鳴音
新生寶寶呼吸時,常會聽到喉嚨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這並不是感冒了,也並不是喉嚨有痰,而是因為新生兒喉嚨軟骨發育未完善造成的。
隨著生長當柔軟的喉頭慢慢變硬,一般在半歲到1歲時呼嚕呼嚕的聲音就會自動消失。
如果寶寶候鳴非常嚴重,持續時間很長,懷疑其他疾病時才需要看醫診療。
20、對眼
新生兒有時看東西好會有“對眼”的情況,這多是寶寶看近距離物體表現出來的。
可把物體放離孩子遠一些,情況就會改變。
平時也要注意改變孩子睡覺的位置,不要長期偏向一側;還可定期用帶響聲顏色鮮豔的玩具變換位置搖動吸引孩子追看,鍛鍊眼肌動作的協調。
如果寶寶長期處有“對眼”的情況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21、腿彎
胎兒在子宮內因為受空間限制,四肢呈屈曲狀,出生後雖然可以自由伸展;
但小腿會延續之前的輕度彎曲所以呈“O”型,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性彎曲,不必強行“糾正”包裹寶寶。
如果家長無法判斷寶寶是否是生理性彎曲還是“O”型腿,則需要去醫院排查。
護理寶寶不容易,尤其是新生兒更不容易,小寶寶有很多獨有且看起來不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