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共情”,很多育兒文章說,孩子哭了要共情,陪著孩子哭,這樣孩子才不會形成哭鬧的習慣。這個做法真的對嗎?或者說,現在這樣的孩子怎麼樣了?

我女兒就是這樣的孩子,她現在7歲多了,情緒管理方面挺好的。

而且我發現她比身邊同齡孩子更能“忍”一點,比如看到想要的東西不會纏著要買,願意存錢自己買,這應該就是大家所說的延遲滿足能力吧。

女兒小時候哭我更多時候是抱她、哄她、陪她,等她平靜了再溝通交流,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這樣做得比較多。(嬰幼兒,哭得厲害沒法哄時,轉移注意力也可以讓他們平靜下來。)

我還記得她3歲時,有一次要買飲料喝,我不同意,因為馬上就要吃飯,喝了飲料就不怎麼吃飯了。她在路邊哭鬧,我抱著她哭了近半小時。不過我也觀察到,這半小時裡她不是一直大哭,她也會觀察我,看我的反應,我比較平和,她也不會大鬧了。

孩子很多時候不是非要鬧個什麼結果,而是想確認爸爸媽媽是不是接納他的,自己是不是還被愛著的。只要他的情緒有大人接住,他就會安心很多。

我一般是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她的接納,如抱一抱,拍拍肩,摸摸頭什麼的,再哄一鬨,講講道理,一般都能平息。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知道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孩子剛出生時,情緒腦已經發育得很好,理智腦還很不完全。與情緒相關的腦區是杏仁體,孩子很小的時候,杏仁體的反應比較強烈,所以嬰幼兒很容易哭。

理智腦,也就是控制、管理情緒的腦區是大腦前額葉。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前額葉發育,杏仁體的反應趨緩。

小孩的大腦還有個特點,就是杏仁體與前額葉間有相互牽制關係,杏仁體在遇到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啟動後會阻斷和前額葉之間的神經通路的連線,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前額葉不工作了,大腦沒辦法調整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小孩哭起來了,完全收不住,怎麼哄都沒用。遇到這種比較激烈的情緒,我們大人就不要說什麼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好好陪著,讓他平靜下來,他的大腦前額葉才能重新開始工作,這時候講道理才有用。

幼兒階段,孩子大腦發育飛快,是教孩子情緒管理的最好時期。除了接納孩子的情緒,還要告訴他現在是怎麼了,比如“你很生氣”,“你很傷心”等等,將孩子的情緒說出來,幫助孩子用語音表達。

語言發展好的孩子,在情緒控制方面更好,因為語言受大腦前額葉管理。例如有的孩子生氣了會說出來,有的就只會哭。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哭鬧的場面一般都不太好看,這時候還要引導他們正確地發洩情緒。原則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損壞財物。

這個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不是說一定要孩子做到,而是我們的引導朝著這個方向。大人發起脾氣也想罵人打人摔東西,所以不要要求一個幾歲的孩子理性地發脾氣。

我女兒有情緒時,她可以大哭大叫,撒潑打滾(小的時候),我還告訴她可以畫出來,拿筆胡亂地畫一通也是一種發洩,捶打玩偶也是個方法,總之儘量不要憋著。

她自己有時候會去看書轉移注意力,或者把門一關,自己哭會兒,再寫寫畫畫,出門的時候會給我一張紙條,上面寫了她的感受,還有對我的期望,我也會回她。

我發現親子之間如果有情緒不願交流,或者口頭上容易起衝突,書面溝通是個好辦法。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是拒絕大人關注的。大概是四歲時起,女兒摔跤了,或者跟小朋友鬧彆扭了,我如果表達關心,她會很生氣。她可能覺得大人的關注是對她情緒的不允許,也可能是因為長大了,不喜歡大人的打擾:我的情緒關你什麼事!

這個時候我就會知趣地保持距離。跟孩子共情,也不要自作多情,要看當下的情況,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個肩膀。共情應該是雪中送炭,不要弄巧成拙。著名心理學家約翰 戈特曼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有30%是充滿共情的,孩子的未來就會幸福。

最後說一句,人的大腦前額葉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成熟,學會情緒管理是條漫漫長路(想想我們陪作業的情形),因此對孩子的情緒不要過於苛責。多理解,多包容,適當的時候冷處理,不熱暴力,也不冷暴力,溫暖多一點,孩子才會成為善解人意、張弛有度的人。

-END-

9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用一棵樹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