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們養育孩子是要把孩子養成一棵樹,還是養成一棵盆栽?

盆栽是按照父母想要他們長成的樣子生長,該長的地方長,該短的地方短,不符合目標的枝葉就剪去。

而一棵樹則是自由生長,可能長成一個歪脖子樹,也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不管怎樣,總是比盆栽更高大,更自由,抗挫力更強,不會被侷限長在小盆裡、活在造型中。

一棵盆栽和一棵樹的最大區別就是“是否會自己解決問題”。

盆栽孩子遇到問題,不用自己考慮該怎麼做,只要按照父母告訴的方法做就好了。一棵樹孩子則必須自己應對遇到的各種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法,父母給到他的只是一粒種子、一個習慣。

-1-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讓孩子學會ICPS,原意是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簡單解釋就是I Can Problem Solve,即“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本書的作者莫娜·舒爾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她的這本書獲得了美國“家長的選擇”圖書獎,而她關於ICPS的開創性研究為她贏得了四項美國國家大獎。

這本書告訴我們ICPS——我能自己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分別是識別問題、體會感受、更多方法、考慮後果。我總結為樹幹、樹根、樹枝、樹葉的一棵樹方法。

-2-

舉個我們經常碰到的例子,以前孩子在幼兒園搶了別人的玩具,我的教育方法就是盆栽的方法,直接告訴孩子方法,“不準搶別人東西,要還給人家”。那

麼一棵樹的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要找到樹幹,也就是辨識問題、瞭解資訊。

我們要先問:“寶寶,你為什麼要那麼做啊?”

寶寶說:“因為他玩了很長時間了,輪到我玩了。”

所以父母們遇到問題不要倉促下結論,要搞清楚事情的細枝末節,定位到具體的問題。

其次延伸樹根,讓孩子體會自己與他人的感受。

繼續問:“寶寶,如果你那樣搶別人的玩具,他有什麼感受?”

寶寶說:“他會生氣。”

“如果他不給你,你又是什麼感受呢?”

“我也會生氣。”

第三展開樹枝,引導孩子找到更多解決方法。

“你還能想到什麼其他方法,拿到玩具呢?”

“我可以打他。”

“還有其他方法嗎?”

“我可以告訴老師!”

“還有嗎?”

“我可以和他交換玩具。”

“還有嗎?”

“我可以和他一起玩。”

“太棒了,你想到了另外四種不同的方法!”

這時我們可以拿出一支筆記錄下來,或者像這樣畫一棵樹,寫上方法。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儀式感和你的重視,願意思考更多的解決方法。

第四散佈樹葉,考慮後果。

“你打了他,會怎麼樣?”

“他會生氣,也打我。”

“你告訴老師,會怎麼樣呢?”

“他會生氣,下次還不給我玩。”

“你和他交換玩具,會怎麼樣呢?”

“他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喜歡我的玩具。”

“你和他一起玩,會怎麼呀?”

“我們會玩得很開心。”

最後讓孩子考慮各種方法的後果,自己選擇解決方案。

“那你覺得哪個方法更好呢?”

“我和他一起玩。”

-3-

孩子出現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問題只有一個方法,不去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而是一根筋地做下去。就像有些青春期的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就想不開,甚至跳樓自殺,歸根結底就是兒童時期沒有養成遇事多想幾步,多想幾種方法,多問幾個“然後呢”的ICPS思考習慣。父母說什麼就只會照做,不去自己思考,就像盆栽,如果過度修剪,後果就是枯萎死亡。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因為告訴孩子答案只會讓孩子有效一時,而教會孩子思考方法才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用一顆樹的思考方法去教育孩子吧,

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長成一棵大樹,

去自主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去敞開擁抱生命中的各種可能,

去盡情綻放只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美好。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要比在家的表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