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有些孩子在家裡保護過度,我們家長照顧的太周到了,孩子沒有鍛鍊的機會就很無能,生活上的無能就表現為社交學習上的不夠自信,那麼另外在家庭裡受到了過多的否定、批評和指責,這樣讓我們的孩子走向社會和新的環境以後,害怕受到批評和指責,充滿了自卑不自信,再就是對於未知的環境,孩子是恐懼的、膽小的,也會表現出退縮、不自信來。
那麼我們家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情況?家長要檢查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強勢了?是不是自己包辦的太多了?因此要適當的放手,適當的放手,就是允許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吃飯睡覺洗衣服,打掃衛生,我們要從一歲開始教會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在參與家務勞動中,他獲得自信和能量,獲得一種家庭的認可,他才願意走向社會,一個連自己的生存能力都不會的一個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裡,他就是退縮。
舉個例子:在大學裡有個孩子非常優秀,考入了清華大學,但是一個月以後申請了退學手續,為什麼呢?因為不會生活,不會自理,面對著新的環境,他適應不了,家長也曾經在旁邊租房子來陪讀,但是他會得到同學的一個嘲笑,最終還是輟學了,所以當我們家庭裡邊保護太多的時候,真的把一個孩子就像關在籠子裡一樣,把他的翅膀就折斷了,這個孩子就沒有了自信,他的能力就發展不起來。
那麼怎樣做呢?家長要從小教會孩子,比如說一歲多的孩子可以倒垃圾了,兩歲的孩子可以掃地了,可以疊疊被子了,三歲的孩子可以自己洗澡了,甚至是可以盛飯擺碗筷,四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做飯了,然後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刷牙洗臉不用管,但現在家長干預太多的情況下,孩子在這一塊上是一個短板是一個漏洞,所以孩子不敢出去,因為他最起碼的生活能力都沒有。
第二點,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走出去多見識,增加閱歷,那麼把未知變成已知,如果他接觸的外邊的環境多了,外邊的人多了,他就不怕生了,因為他去過曾經經歷過,所以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走進社群,走進學校,走進娛樂場所,走進商店去主動的給陌生人去溝通。比如說買東西的時候,買菜的時候讓孩子去交流,這樣增加孩子的實戰經驗,來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