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總是抱著:我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這種信念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是對的,他們的認知是不完整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變得越來越不正確了,因為就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孩子終究會犯錯誤,終究會經歷某些形式的痛苦。

這些痛苦跟錯誤,可能正是他們需要去經歷面對的,這能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為人,你可以給他們建議跟引導,但不要為他們做決定,否則人格很難成長進化為人,精神也會變得非常膚淺,只會與外在形式的東西認同,受苦會驅使人往內心的深處走去,受苦不一定是壞事,但意識療法提到你必須有意識的受苦,這就是對孩子人格最好的尊重。

如果孩子不能夠像完整的人一樣去生活,那就在扮演角色,你就在濫用父母的權威。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往往會威嚴地呵斥孩子:你不能這樣做,你不能那樣做。這些嚴厲的語氣實際上帶有一定的指責跟評判!那麼孩子在沒有能力反抗的時候,就會遵照你的意願,扮演成一個好孩子。當孩子有能力反抗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叛逆。

意識療法提倡另一種處理方式:也可以像對待成人一樣告訴他這樣做的後果,以及必須要承擔的責任,那麼這個事情以及問題就轉交給了孩子。就成為他自己必須面對跟解決的了,如果你不這樣的話,排他性就會從潛意識層面升騰起來。

在意識療法認為人的心理問題,往往來自於原生家庭裡面愛不被滿足,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導致的無價值感,這三者是有一定的關聯的,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潛意識裡面這種愛包含了被認可。孩子在解決處理問題過程當中會痛苦,同時也會獲得價值感,這樣會培養孩子的積極主動性,面對問題的責任心,責任心會表現出誠實的人格特質。

誠實是一種人格的體現,意味著必須自己勇敢地去面對自己所做的選擇所造成的局面,培養誠實的人格是非常有必要的。問題在於家長草率地將誠實跟不撒謊劃上等號,要知道撒謊只是一種手段一個方法,擁有誠實人格的人當然也可以撒謊,如果刻板教條給孩子灌輸誠實就是不能撒謊,並因此獲得父母的讚賞,那麼他就會事無鉅細,把本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統統攬在自己身上,以獲得父母的讚賞,當他們走上社會以後同樣如此,於是就出現了總是吃虧的老實人!

如果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中的花瓶,因為害怕父母的責怪而撒謊。孩子後來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回了一模一樣的花瓶來彌補,那麼這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父母就要及時地讚賞這個誠實的行為,而不能夠再糾結孩子以前撒過謊的事實,大部分的撒謊就是為了逃避責任,逃避懲罰,意識療法認為你逃避的東西始終會以另外一種形式不斷的困擾著你,直到你重視,正視,勇敢面對為止,否則就會給你的心理帶來極大的障礙,誠實人格的培養,並不是讓孩子對父母負責,而是要他們對自己的內心負責。而對自己負責則是最好的教養。但很多家長很難這樣去做,究其原因在於父母自己還有未曾解決的心理問題,那樣的話就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困擾。家長在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的時候,覺得無從下手。你只需要遵循兩點:

首先學會尊重孩子的個體意識,這點非常重要,不僅是孩子,人際交往當中也要尊重別人的個體意識同時也要樹立自己的邊界意識。這是一個作為成熟個體的屬性,沒有個體意識的人,只能成為附庸。當有人開始說我對你非常的失望的時候,就在無意識之間已經對你抱有期待,在無形之間已經干涉了你的個體意識!

其次讓孩子知道你沒有必要為任何人的失望買單,這份失望傳達的資訊就是支配和控制,哪怕對方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都有自己的盲區,當你的行為處在他們認知盲區的時候,他們就很難理解你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家長會認為孩子很叛逆,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此產生矛盾跟衝突。

控制慾強烈的父母一般都會存在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他們往往也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控制也意識不到自己的焦慮,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意識療法指出焦慮是未來不安在當下頭腦的投射。焦慮的核心是不安全感。為了安全感的需求,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下發展,任何超出自己預料之外的事情都是不允許的,在無覺之間干涉孩子的個體意識,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你上什麼學,交什麼朋友,參加什麼興趣班,今後找什麼工作,與什麼人結婚都必須是在父母的安排下進行,乍看之下一切是為了孩子好,而實際上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內在安全感的需求,經常由於孩子問題前來尋求幫助的父母,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更是出在父母自身的焦慮上。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就失去了人格的獨立性,表現出來就是毫無責任心跟過度的依賴性,有的孩子長大以後即便參加工作了,也會事無鉅細向父母稟報,他們不相信自己有應對的能力。有的孩子長大以後即便結婚了,也會將父母拉到自己再生家庭關係裡面來!讓父母給自己拿主意,將選擇的權利交給父母!

根據艾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人終究是要獨自面對社會,人終究要對選擇的人生負責。一個人沒有辦法去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個人沒有辦法為自己的選擇去負責的時候,會導致很多的心理問題,比如說抑鬱症或者焦慮症等神經症,又或者會導致依賴性人格障礙,前者會怨恨父母,繼而瘋狂地逃離父母。後者會怨恨社會,終將被社會邊緣化!

所以 意識療法就指出了這個現象:焦慮症患者或者說人格障礙患者的原生家庭往往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父母,同時又意識不到由於自己的焦慮將自己也慢慢演變成控制慾強烈的父母,成為父母的影子,因為這種不安全感會透過控制的形式不斷傳遞給下一代,迴圈往復永無止境。

自我心理療愈的必要性就在這裡,不僅是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你的下一代。不論你是父母還是孩子,只要其中一方能夠意識到自己心理層面的控制或者依賴,這種心理的遺傳性就即刻被截斷了,當你試圖改造孩子的時候,你是在控制,當你試圖讓父母給你作出選擇的時候,你是在依賴。

由此可見,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對方而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反求諸己,一個被控制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一個控制慾的父母,一個控制的父母,其心理動機就出於自己的焦慮。要解決自己的焦慮,你就必須讓自己獲得安全感,意識療法指出這種獲得安全感的渠道有兩個:一個是活在當下,一個是再生家庭。

此外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往往比改造孩子來得更加的有效,比只著眼於孩子的心理問題來得更加直接,必須學會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人生,將人生的選擇權交還給他們,即便失敗即便受挫那也是他們必須面對的人生。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幼兒園之前應該要英語啟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