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育兒的過程中,家長在生活中鼓勵孩子多表達,這個習慣會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讓孩子更加自信!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階段會遇到的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如何讓孩子主動打招呼?有的家長在家裡教了很多遍:“去幼兒園要說:老師早上好!”。“有同學家長和你打招呼,要說:叔叔早上好或阿姨早上好”。孩子在家說的有模有樣,可一到幼兒園門口就把這些全都還給家長了,就是不開口。有時候連別人跟他打招呼,他也不迴應。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不淡定了:其他小朋友都能主動熱情的和別人打招呼,為什麼我家娃就不行?!老師會不會覺得他不懂禮貌?剛剛有家長跟我家娃打招呼,他就跟完全沒看見一樣,一點回應都沒有,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家家教不好?!感覺好尷尬!

當這些想法湧上心頭,為了能夠避免尷尬,家長常見的做法是對小朋友耳語:“說,快說老師好呀!”“說,阿姨好!”如果這時小朋友勉強小聲的說出來了,家長往往像完成了任務一樣舒了一口氣。而如果這樣的耳語提醒,小朋友依然不肯說,家長往往會替代他說話。於是一場小朋友和別人的對話最後往往變成兩個大人之間的對話。時間久了,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不敢說也不想說,只要我不做聲,媽媽就會幫我說,這樣我就可以不說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會對孩子進行“胡蘿蔔加大棒”的教育: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和他講道理,然後告訴他下次再不打招呼就不能看動畫片,最後許諾他如果下次打招呼就會有各種禮物。不過家長很快就會發現這些方法並沒有什麼長久的效果。

於是家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上“不善於表達”的標籤,並習慣性的在各種場合裡當傳話筒:明明小朋友聽到別人和他說的話,家長偏偏要重複著對小朋友再說一遍。或者直接越過孩子替他回答各種問題。

這種看似“解救”孩子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自我表達的慾望,弱化他的表達能力。

當家長的關注點從“如何避免孩子不主動打招呼或和別人交流給我帶來尷尬”,轉變成“如何在生活中鼓勵孩子多表達”,那這些問題便都有了答案。

引導孩子主動表達和積極溝通,家長可以這樣做:

1, 撕掉給孩子貼的“不善於表達”的標籤,不做傳話筒,不替他回答問題,把自由表達的權利還給他。

2,和孩子溝通多問開放式的問題,即經常使用“為什麼”、“如何”、“什麼”來問問題。

比如用“今天在幼兒園裡最讓你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呀?”來代替“今天在幼兒園過的開心嗎?”因為後面這句話屬於封閉式問題,孩子可能直接用“開心”“不開心”或者“嗯”就結束了對話。而用開放式問題和孩子交流,不僅可以鼓勵小朋友多去表達,還可以在輕鬆愉快的聊天中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3,不要粗暴的打斷孩子說話,不要忽視他和你說的話。

如果孩子正興奮的要和爸爸分享他的新發現,而爸爸卻在忙無法認真聽他說,那爸爸可以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對不起,我現在要處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辦法聽你說話,十分鐘後我處理好了,再聽你說話好嗎?” 用尊重的方式讓孩子學會等待,而只有孩子被尊重,他才能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當孩子說話時,家長要認真的聽和迴應。即使他說的有些話很幼稚,家長也不妨和他一起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一起去探討。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想法被重視,他會越來越越喜歡分享。

4,給到小朋友單獨和別人交流的機會。

當小朋友之間玩耍的時候,家長不要去打擾,給到他和同齡人交流的空間。

5,可以帶小朋友多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如繪本閱讀,旅遊等,讓小朋友在集體活動中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6,讓孩子多講故事給家長聽。

一般親子閱讀都是家長講,孩子聽。家長也可以選一些圖片較多的,或者孩子熟悉的繪本和故事(如小豬佩奇繪本,迪士尼童話等),讓他看著繪本給家長講故事。這樣既充分發揮了他的想象力,又鍛鍊了他的表達能力。

同樣,也可以讓小朋友講他最喜愛的動畫片裡的故事,或者讓孩子自己創作睡前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只要家長認真聽和迴應,他就會越來越愛講故事;

表達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都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家長在生活中鼓勵孩子多表達,隨著他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提升,孩子也會成長的越來越自信;

9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男孩的一條朋友圈,刺痛無數家庭,對孩子的愛請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