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其實,3歲的寶寶是沒有衛生觀念的,口水視同於身體的一部分,加上每個嬰兒出生都需要經歷“口唇敏感期”,過於受控制的孩子每個敏感期都很難順利透過,自然越到後來問題越多,加上“執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再加上求關注的心理,切換到3歲寶寶的視角來看下:一個平時忙碌得像個機器人一樣的媽媽,會突然露出完全不一樣的表情,五官的變形、聲音的高亢,再配上歇斯底里的神態,簡直不要太好玩了。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能發現媽媽透過自己能有這樣的不一樣,對寶寶來說太有成就感了。

是的,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我有“他心通”。那是來自靈魂的交流,不需要語言,父母眼裡再難的孩子,我只需要靜靜地和他在一個空間,我就能感受到他的感受,痛苦到他的痛苦,心痛到他的心痛,無奈到他的無奈。你們相信嗎?一個在別人眼裡再“壞”的孩子,再“叛逆”的孩子,他們的心裡只有更多的痛楚,壞和叛逆只是他們選擇的“語言”,一種與外界告白的方式。用這種方法,我進入了孩子的世界,並且全然享受這個世界的純淨與美好,生理年齡的增長絲毫阻擋不了我和孩子們的融合,反而使我這個橋樑、這個翻譯工具功能更強,更有效。坦白的說,在成人的世界裡,我遠沒有在孩子世界裡自由自在,灑脫甜蜜,這個世界的我真的太滋養,太幸福。

但是,回顧自己的以往,我何嘗不像現在的年輕媽媽們一樣,走在情緒焦慮、崩潰的邊緣。清晰地記得,也是我兒子3歲時,我和孩子、姥姥一起到家門口早餐店吃早餐,姥姥一勺一勺地喂著,後來還把包子也拿著喂,我希望孩子能從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勸誡姥姥不要再喂,當時我在母親眼裡是個“自己都不能自理的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根本就不搭理我,繼續喂,我當時就對母親發火了,大聲斥責她停止,母親考慮在外面的影響,停下了手裡的動作,而我則將依據宣洩出來的情緒轉向兒子,嚴厲要求他“自己吃!”

當時是我跟兒子分開兩年後,剛剛在北京相聚,離開的時候兒子11個月,再見面是3歲,那時的我以為“媽媽”這個詞就代表了教育孩子的責任和權利,完全不懂得教訓需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當時兒子就被我的虎樣給嚇到了,一邊哭著,一邊自己用手拿著包子吃,我還洋洋自得,拍下了一張兒子自己吃飯的照片,那照片在老家,沒在現在的電腦,而我此刻在北京。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到了今天,我太明白兒子當時的感受了,雖然他無法用語言表達。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為了父母身上的遺憾不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幾乎每一個父母都那麼那麼那麼努力地教育著孩子,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教育著,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這些經驗教訓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人生,應合了我們自己的性格,可孩子身上有一半是來自父親的遺傳,而且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創造了一個新的人,這個人既相同於我們,又不同於我們,那我們的經驗對這個新的人有用嗎?其次,我們所總結出來的教訓,實施到孩子身上的做法,驗證了嗎?成功了嗎?既然我們自己都無法證明這種彌補型、矯正型的做法是對的,又怎樣確定施加到創造出來的新的人身上就成功呢?

看著文字很繞嗎?也許有點,這是我可以擁有和孩子們“他心通”能力的秘訣:每一個孩子都是唯一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認知、有自己的邏輯,哪怕一個只有3歲的寶寶,他依然有他的邏輯,難的是,我們如何去看懂他的邏輯,並用他能明白的方式去“交流”。這是心法,原諒我的無能,無法用文字表達,也不可能表達出來,因為每一個在你面前的孩子每一刻都是新的,你用文字所能記錄下來的永遠只能是過去已經發生的,永遠沒有重複的事件,即便看似表面重複,無形之中必然有不重複的部分。恰恰相反的是,很多看似表面不相干的事,卻是連著因果,牽一髮而動全身。

我很幸運,有了兒子的出現,讓我走上教育這條路,才有了現在滿意的自己,也有了讓我在公眾平臺寫下人生一地雞毛的勇氣。所有的災難,都是你的福氣,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去發現背後無形的因果而已。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小寶寶驚嚇如何判斷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