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道理聽起來大家都懂,比如: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但到底教什麼?怎麼教?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我們都認為:我也在教啊,但為什麼效果不一樣呢?
一、首先來說,教什麼吧。
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學來的,有的是自己觀察模仿,有的需要大人手把手教會,點透。
不要被那些聰明的孩子的故事誤導,以為孩子不用教,什麼都會自己懂。
這樣的孩子確實有,他們天生智力超群,IQ測評分在140以上,普通的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都不適用於他們,所以有《超常兒童心理學》。但這部分孩子的比例只有1.33%,所以不要期待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就算有,也不代表他對什麼都能自己悟到。
所以,孩子的一切都需要教,這是我們大人必須達成的共識。
但有一點,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說教和教訓。
有一種教,反而是不說,引導孩子自己觀察、摸索和體驗,這就涉及到具體的方法了。下面再談。
二、再來說說,怎麼教。
隨著大家對育兒的重視,現在隨處可學各種育兒理論和方法,除了自己的圈子,還有各種課程、書籍、文章、影片。
可能方法學了很多,結果卻並不理想。而且你還會發現很多方法之間是矛盾的,有衝突的,自己到底該怎麼執行?學完甚至更迷茫。
其實,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特個體,並沒有一個方法能直接拿來就用。而且父母也是不同的父母,你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為別人。
所以,在育兒路上,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瞭解我們的孩子,其次要思考我們想成為怎樣的父母。
雖然方法不可複製,但是,方法能給我們提供參考和思路,我們要擅長從具體的方法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核心觀點,再在這個道的原則下,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方法。
不如,我們跳出自己的圈子和已知的方法論,去別人的成功經驗裡總結一點共通的理念吧。
比起枯燥的理論書,相信大家更喜歡聽故事。《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分享了眾多爸爸媽媽的成功育兒經驗。所以它不是一個人的方法,而是眾多不同孩子的教育案例,更具有普適性和參考性。
其次它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許多相似的育兒情境和問題更容易激發同為父母的共鳴和思考。
同時,書中也條理清晰地列出了父母們經常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讀者可以直接就自己關心的問題去看別人的經驗。比如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內向不愛說話、說謊、叛逆、拖拉磨蹭、不愛運動、見什麼都想買該怎麼辦?該不該上幼小銜接?遇到校園霸凌、不認真聽講該怎麼處理?家長該如何與老師溝通?如何培養好孩子的閱讀能力、專注力、想象力、領導力、表達力、邏輯力等等。當然,還有全職媽媽、職場媽媽、職場爸爸們是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情緒、有效陪伴孩子的?
帶著自己的困惑和問題,也許你能在書中直接找到適用的方法。
也許別人的方法並不適合你的情況,沒關係。我們會發現那麼多不同的故事,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孩子,但教出一個好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套共通的真理和方法。也許那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三、所有好方法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核心,那就是“愛”。
是的,就是一個字,愛。
看似簡單的一個愛字,許多父母報以愛的初心和名義,卻不一定播種了愛的的種子。真正的愛包含幾個層面:
1、 對孩子完全瞭解
再次強調一句話“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完全不同的獨特個體”,外形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各種能力發展的水平也不完全相同。
父母需要用心觀察和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對他們施以有效的愛的方式。
比如孩子的身體狀況、健康狀況、營養狀況、發育進度,孩子的性格、特點、各項能力發展的水平。
只有完全瞭解,你才能讀懂他的行為背後的需求。一個孩子對愛和安全感的體驗基本都來自需求是否被滿足。身體需求被滿足才能健康成長,心理需求被滿足,才能有一個能治癒一生的童年。
2、 父母的自我成長
要做到對自己的孩子完全瞭解並非易事。這不僅和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有關,還和父母的認知能力相關。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瞭解自己並不斷學習。學習和孩子成長有關的一切,孩子成長的規律、所需的營養、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之前發現一箇中科院的兒童心理學的研修班上80%都是娃兒媽,很多還是二寶媽。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沒有一個專業的支撐很難養育好自己的孩子。
時代在改變,我們身上繼承下來的育兒慣性和方法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和需求。我們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如何學習做一個好父母,根本上也是在修補自己成長的不足。
除了剛才提到的兒童發展心理學,最好再懂點營養學、運動學,父母還需要不斷精進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精力管理能力。
3、 關係大於成果
總盯著教育孩子的成果,結果往往不如意。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對學霸父母,從小就覺得自己孩子一定遺傳了自己的基因也是學霸,結果孩子成績從小就開始第一,但是是倒數。父母費了很大勁教孩子,結果孩子越教越差。這讓父母很沒轍。親子關係也一直很緊張。
後來,父母想通了,覺得自己又當父母又當老師孩子壓力相當大,乾脆不管學習了,學習就交給專業的老師。身為父母的就調整好心態,抽空就陪孩子玩兒,培養親子關係。
後來孩子性格越來越開朗,到了中學成績開始上升,最後高考居然考上了985名校。
我們要常反思,自己給孩子的愛是單方面的藉口,還是也能讓孩子感受到這份愛。只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中的愛,只有孩子能感覺到的愛,才更容易發揮愛的強大作用。
4、 家庭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基礎
一個家庭中,最好關係模式一定是夫妻關係排第一,親子關係排第二。父母關係和諧恩愛,就是孩子心中完美的家。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孩子心中對家的依戀是有缺失的。
而且父母的相處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人際關係模式,未來的親密關係模式。
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還包括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良好的溝通方式和親密關係相處模式。這樣良好的習慣慣性會讓其未來的人生走得更輕鬆,而不必花費大力氣在成年後不斷地修正自己。
5、 穩定的情緒
很多人糾結於能不能打孩子這種教育形式。其實行動背後的負面情緒才是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武器。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根源。再大的事,只要父母情緒穩定,孩子就有靠山,能夠堅定不移地信任你。
父母情緒穩定,是親子溝通順暢的前提。一個孩子能不能真誠地和你分享他的想法,源自你能否不發脾氣地聽他坦白他的錯誤。
孩子是需要教的,所以有句話說得非常到位: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你怪孩子基因不好,那是你遺傳的,你怪孩子身體不好,那是你照顧的,你怪孩子這也不懂那也不會,那是你沒教他啊。這麼想來,作為父母的還有什麼可生氣的呢。我們愛他還來不及啊。
當他不會、不懂、犯錯的時候,正是我們可以教會他正確做法的時機,我們第一時間應該想辦法怎麼幫助他,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情緒化的時候,你是沒辦法理智思考出正確的方法的;其次情緒化的時候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6、 足夠的耐心
孩子成長很快,也很慢。
快到你還沒跟他親密夠,他就要離開家獨立生活了;慢到你等不到他慢吞吞地說完一句話,磨磨蹭蹭做完一道題。
耐心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建立連線的重要品質。父母足夠耐心,才能做到第一步說的“全面瞭解孩子的一切”,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耐心等他說完,而不是急匆匆帶著自己的評價開始教訓,很多時候,耐心看到的孩子的成長和耐心等孩子說出來的結果往往出乎大人的意料。
7、 共情、信任、鼓勵,是一切溝通的基礎
愛是靠溝通聯結的。離開溝通,妄談關係。有效的溝通,不僅需要在穩定的情緒下進行,還需要足夠的耐心才能有效地溝通到點子上。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他的需求、體諒他的處境,用傳遞愛的初心,和解決問題的心態,使用溫暖、積極、鼓勵和信任的語言。
沒有人對批評、抱怨、責罵的第一反應是接納和愛。
所以,愛的溝通,一定要建立在共情的基礎上,使用表達愛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我們在幫助他成長。
一切打著“愛”的名義的傷害都不是真正的愛。
愛,也需要方法,如此才能用心教好孩子。《好孩子是教出來》這本書裡的故事和經驗,讀來都讓人感受到用心的教育和濃濃的父母之愛。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亦是我們自己修行的最好時機。感恩孩子,用心教他,用對的方式愛他,陪他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