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犢子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爸爸越權,所以憤怒。
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都不同,但都同樣重要。
在有些家庭裡,媽媽主內,爸爸主外。
這只是一種分工,就像社會里不同的人幹不同的工作。
只是在當下環境裡,“媽媽主內,爸爸主外”是個大趨勢。
長時間模式的不可逆轉,導致社會普遍性的低估了主內媽媽對家庭的貢獻。
但在家庭中,一旦分工確定,要想長久保持和諧,就必須承認對方的貢獻和價值。
在媽媽主內的家庭裡,養育孩子的主要責任是媽媽,爸爸只能作為次要責任人而不能上位。
可能有些人會說,爸爸媽媽在養育孩子方面具有同等的責任,的確如此。但從家庭角色分工的不同來看,誰主內,誰主責。
所以當爸爸嫌棄媽媽把孩子教的一塌糊塗時,這不僅否定了媽媽的貢獻,也為家庭產生矛盾埋下了種子。
然而很多爸爸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覺得自己這是愛孩子的表現。
也有很多媽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通常把孩子的不良行為,歸結於爸爸的漠不關心。
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當感覺自己沒用時,就會變得虛無主義。所謂空虛、寂寞大抵如此。
加上社會普遍性的認識,這些媽媽很可能更容易焦慮,所以很在意爸爸的任何“越權”的行為。
在其他方面越感覺沒有價值的媽媽,就越在意別人對自己養育孩子付出的肯定。
在這方面,唯有爸爸主內也成為常態時,與媽媽主內形成平衡,才能有所改變。
然而,現在有些主內的爸爸,即使一開始家庭關係很好,最後勞燕分飛的也大有人在。
其中的原因都一樣。
主外的一方很容易產生自我優越感,高估自己對家庭的價值,而對主內的一方指手畫腳,導致主內的一方自我價值得不到承認而心生不平、產生矛盾。
這像極了那些當了權臣之後的人的改變,一旦位置變了,看問題的角度和心態就不再和以前一樣了。
所以主內的一方越是以孩子為中心,越容易出現情緒、精神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另一半的肯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