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侄子今年4歲,沒事的時候總愛逗他媽媽玩。

吃飯的時候把飯粒掉在桌上,看他媽媽收拾的時候在一旁咯咯直樂;

洗澡的時候故意濺他媽媽一身,他媽媽被氣得直想抽他,他卻笑得像朵花兒一樣。

每次去表哥家,呆不到半個小時就要見證一場“雞飛狗跳”。

關鍵是,他不僅對他媽媽這樣,對所有衝著他拿他沒辦法的人,都這樣。

鄰居家的小姑娘見到他就哭鼻子、幼兒園的老師見到家長就要告狀、連小侄子的爺爺奶奶都忍不住想要“修修這小子的性子”。

所有人都為孩子長大以後的可能會討人厭的性格憂心不已,卻一直束手無策。

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1.“幸災樂禍”,或許是沒有意識到那是“災禍”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孩子有哪些對成年人而言殘忍的表現。

其中有一個答友說:“看見兩個孩子,在鴿子脖子上拴著繩子,兩個孩子幸災樂禍的把鴿子在空中繞幾圈,然後狠狠的摔倒地上,是那種借力順勢砸到地上的那種。鴿子的半身已經砸爛了,腸子拖在外面。

兩個孩子已經處於亢奮的狀態,叫喊著,歡笑著。”

來自孩子的惡意最讓人膽寒,不僅是因為他們不加掩飾,更是因為他們過於純粹,純粹到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惡意”。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四川綿陽一間店鋪發生火災,沒有人傷亡。

店鋪前一熊孩子說:“我們家著火了,太好了,我把書包都甩進去了!”

他不是不知道燒掉的是他們自己的家,只是相比於他無法感知到的家被燒掉這件事是一件災難,他能感知到的,是離開“讀書”這件事會讓他開心。

幸災樂禍某個程度上等同於自戀滿足+同理心缺失。

所謂自戀滿足,指的是孩子有通過父母的尊重和滿足獲得欣賞、肯定和迴應的需要,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孩子會感受到自信和活力,反之則會一直處於原始幼稚的狀態。

當父母能以共情的方式來回應孩子時,這本身就能減輕孩子的痛苦,當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時,他會更有力量探索外在世界。

而沒有得到自戀滿足的孩子,沒有從最初的父母身上感受到愛和價值,因此,也沒有辦法對其他人和事物具備相應的同理心。

對自己對鴿子的所作所為只覺得有趣的孩子,感受不到鴿子所遭受的痛苦。

為自己有理由不做作業而開心的孩子,感受不到家人因為失去了家而產生的情緒轉變。

他們不是“幸災樂禍”,只是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他們無法感受和理解的災禍。

2.“幸災樂禍”,可能是期盼獲得迴應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次坐地鐵遇到的一對母子。

那是一次早高峰,大部分人在睏倦和擁擠下都很安靜。

我正拉著扶手閉目養神,突然被一聲尖叫嚇了一跳。

原來,是一個小朋友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大叫,被母親制止了。

原以為這件事到此為止,可是在隨後的半個多小時裡。

小男孩總是時不時發出怪叫,然後被他媽媽強硬地制止。

每次孩子被“凶狠”地制止時,小男孩總是笑著答應,卻又在不久之後又開始發出奇怪的聲音。

他似乎是對媽媽“惱羞成怒”的反應覺得有趣,所以在反覆嘗試引起媽媽的注意,然後在媽媽羞惱時“得意”不已。

又或許,他從一開始做出的異常舉動,只是想要得到媽媽的正面迴應。

他希望媽媽能夠對他的所作所為給予迴應,卻沒有想到,哪怕他一次又一次地不斷嘗試,媽媽只是在不斷制止他做出錯誤的舉動,卻沒有試圖問出一句,你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

精神病學家兼教育家Rudolf Dreikurs的研究中發現,當一些孩子經常沒有得到正向的“鼓勵”,就會選擇錯誤的方法來尋求注意。

越多被否定的孩子,越愛惡作劇。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調皮搗蛋不聽話,只是他聽話的時候,你聽不進去他在說什麼。

3.“幸災樂禍”,會不會是“模仿學習”的結果?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幸災樂禍”是人的天性嗎?

底下的簡介是:逗樂一個三歲孩子百分百有效方法是在他面前摔一跤。

有人覺得那是人天性就會“幸災樂禍”的訊號,其實不一定,當一個人突然在小孩子面前做出奇怪的舉動時,小朋友會覺得新鮮而有趣。

我的外公,寵愛小朋友的方式總是笑著用自己的頭咯吱他的肚子,讓外孫女開心的方式總是把他們拎起來往高處晃悠一圈。

心理學家海德特認為,當我們看到別人做了善事,或者自己成了善事的受惠方,就會喉頭一緊,胸口一熱,想要去幫助別人,或者讓自己變得更好。

同樣,當我們看到別人做了“有趣”的事,也難免會下意識地想要模仿。

真正讓孩子們感到開心的,是新奇的體驗。

他們沒有接觸過的一切都會讓他們覺得好玩有趣,甚至會讓他們不自覺開始模仿。

小朋友養成的性格問題,往往是小時候曾經在周圍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中學習到了經驗。

表哥一直是一個很“欠”的人,我小時候就沒少被他“嘲笑”。

青春期加上高三的那個階段,吃得多壓力又大,不斷加重的體重和滿臉的青春痘成了他嘲笑我的“把柄”。

見我一次他總要笑話我一次,不是嘲笑我“又長胖了”,就是笑話我“長這麼多痘痘以後怎麼嫁的出去”。

結婚生子之後,表哥的性格也沒有多大變化。

無論和誰都是用“調笑”的方式相處。

鄰居家的小孩,不僅躲4歲的小侄子遠遠的,見到表哥,也總是一副敬而遠之的樣子。

表嫂就更不用說了,在表哥的“荼毒”下成長起來的,雖然揹著還在能回幾句嘴,可是在小侄子面前總是收斂著不想教壞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的耳濡目染之下,小侄子也變得越來越欠揍。

4.

無論是把鴿子的痛苦當成愉快的孩子,還是把家裡失火當成有趣、用異常舉動換取媽媽注意的孩子。

他們習慣於“幸災樂禍”,不是因為他們“惡毒”、“沒有人性”、“沒得救了”。

只是在和大人的相處過程中,還沒有學到如何釋放愛意、如何獲得正面迴應、如何理解別人的痛苦。

先學會了如何“幸災樂禍”。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手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通過經年累月在表哥身邊“學習”的小侄子,不僅學會了表哥對待表嫂和鄰居家的小姑娘的方式,也將這種“方式”“融會貫通”地用到了學校其他人的身上。

他不知道這樣對待別人的方式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也無法對別人的感受有所理解,只以為,這是一種正常的交往方式。

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孩子氣的表哥,為了給小侄子起好帶頭作用,現在在家裡對著表嫂多了幾分尊重,少了幾分戲謔。

在對待鄰居家的小姑娘時,多了幾分裝出來的成熟穩重,少了幾分藏起來的不正經和輕浮。

小侄子看著爸爸的轉變莫名其妙,但似乎也在慢慢轉變,開始學著用能夠被給予正面反饋的方式和媽媽以及鄰居家的小姐姐相處。

教育家孫雲曉說:“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願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會在和父母的相處中學會如何和世界相處。

同樣的,父母也會在這個過程之中反思,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在教會孩子和這個世界相處的同時,也教會自己。

- THE END -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母嬰店銷售套路深,眾多寶媽已入坑,付完錢才知道交了“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