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好當,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你管得多,Ta說你控制;你管得少,Ta說你不關心。看著孩子嫌自己煩或者不理人的樣子,父母已經夠胸悶了。如果再出現一些抑鬱或者厭學的情況,那就太痛苦了。明明自己的一顆心都在孩子身上,為什麼好心沒好報呢?
那是因為,愛是一種“感受”。父母覺得的“愛”和孩子感受到的“愛”不一樣!
這種“愛的錯位”,伴侶之間也有。著名婚姻治療大師蓋瑞·查普曼為此總結了五種“愛的語言”,幫助伴侶們覺察對方愛的需求,用行動表達愛,成功挽救了很多婚姻。現在我們結合青春期孩子的特點,來活學活用這五種愛的語言。
首先青春期孩子有哪些特點?
· 生理發育,激素水平不夠穩定,情緒經常明顯波動。
· 內心迷茫,開始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兒”的哲學思考。
· 要獨立,和父母之間進入“心理斷乳期”,同伴可能比爹媽親。
接著,我們來呈現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度身定做的愛語。
一、肯定的言詞
楊迪和媽媽參加《萬物花花2》,楊媽媽“護崽”連小S都怕。楊迪說,他那麼自信,全靠媽媽從小到大的肯定和鼓勵。
父母都懂這個道理,但是做起來很不容易。一方面可能是父母的期待高;另一方面是當孩子表現逆反的時候,父母情緒上來,哪有心情去找Ta的閃光點。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他們表面上很酷,內心還是個孩子,脆弱、敏感、迷茫。父母的肯定和鼓勵足以讓他們穩定心緒,知道怎樣做下去是對的。
父母們可以這樣做:
1. 大聲說出欣賞和稱讚,表揚Ta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你真厲害,考第一名!”,Ta感覺你為Ta的第一名驕傲。“你真厲害,這麼難的數學,你自己惡補了一個學期,上升了這麼多。”,Ta感覺你肯定了Ta的努力和艱難。
2. 帶著“同理心”鼓勵Ta。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當孩子灰心喪氣的時候,Ta特別希望父母能理解Ta的心情,否則Ta就不想聽父母繼續叨叨下去。父母表達鼓勵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增加壓力。比如父母說,“別洩氣,這次沒考好沒關係,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這考試可能對他很重要,他也不見得有信心下次能考好。你不妨說:“看上去你有點鬱悶,和我聊聊吧?我能幫點什麼忙嗎?”。
3. 不要為了肯定而肯定。著名心理學家、美國正面管教體系創始人簡.尼爾森說過:“言行背後的動機和情緒比言行更重要。”。如果父母內心對孩子不滿意,就不必為了激勵Ta而故意說些讚揚或鼓勵的話,也不要以為稱讚Ta就能讓Ta表現更好,孩子是能感覺到的。
二、用心陪伴
有位女士跟我訴苦,她女兒做作業越來越拖拉。她說平時工作忙,只有週末有空陪女兒。“就那麼點時間,作業多得要命,她就是不著急,總是要跟我扯閒話,我都急死了,所以我老是對她說:‘這些有的沒的事情你就別說了,你趕緊給我做作業吧!’”。這位媽媽沒有體會到她女兒多麼想和她說點心裡話,她已經盼了一個星期了。
陪伴,不是簡單地兩個人呆在一起,而是這一刻,我們在一起,我的眼裡心裡只有你。
優質的陪伴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聽得多,說得少。聽,是傾聽:你專注地看著Ta,聽Ta講,體會Ta的心情,想著Ta說的事情。對很多父母來說,能做到耐心聽Ta講已經成功一半了。
2. 形式不重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們可能很喜歡關著房門,但是,他們開門出來轉轉的時候,非常希望屋裡有人。
3. 在一起做點他們喜歡的事情。很多人長大後不大記得父母說了什麼話,但是能記得一起做過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一起嫁接過一棵樹,做個一個模型,燒過一個菜。
4. 有交流,不是說教。是一個願意說,一個願意聽。你說什麼都可以,你說不好的事情也沒關係。這是信任。他們袒露的陰暗和憤怒越多,越不容易變壞。他們釋放的情緒越多,越不會悶出毛病。
三、送禮物
送禮物,是一種很感性的表達愛的方式。好的禮物,滿足的是孩子的愛的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
A告訴我,他14歲的時候,在學校組織的生日慶祝會上收到了兩份禮物:一套書,和一盒全家買的壽司。那盒壽司至今讓他感覺非常溫暖,因為他最喜歡吃壽司,而且那天活動結束很晚,他已經很餓了。
B告訴我,她的媽媽從來沒有送過禮物給她,但是,在她自己生孩子的時候,媽媽過來幫她照顧孩子,一呆就是八年。“媽媽把她當禮物送給了我。”
送到對方心坎裡的禮物才是好的禮物。
它和貴重與否沒有關係它也不能用來表達“補償”它更不可以是父母變相的要求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對禮物的反應來判斷你送對了沒有。他如果滿心歡喜,很珍惜的樣子,或者對你表達感謝,那就送對了。
四、服務的行動
有位媽媽抱怨說,她讀高中的兒子越來越不想和她說話,寧願找小區裡的小朋友玩。最近他們發生爭吵,他兒子還推她。這個媽媽非常震驚和傷心。她說:“這個孩子我從小帶到大,真的是全心全意。自從他進了運動隊,我只給他吃牛肉”。接著她說,為了孩子認真學習不走歪路,她做了很多事情:掛上兒子手機APP隨時督促他學習;微信進了學生群,必要的時候替她兒子說些話;打電話給班主任,反映她兒子可能被帶壞的證據。
這位媽媽“服務的行為”有兩種:第一種是她認為很有愛心的事情在她兒子那裡沒有特別感覺,比如只做牛肉,因為她兒子習以為常。第二種是她做了很多讓她兒子很氣憤的“服務”。所以,她得和她兒子好好談談,做什麼是她兒子需要的喜歡的,而不是她認為正確的。
總之,父母需要透過孩子的反應判斷你們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確的“服務的行動”。
五、身體接觸
前陣子,全網為一位《大國民脫口秀-你好》裡的“奇葩爸爸”震驚:17歲的女兒控訴自己的父親“與自己的關係太過於親密,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包括爸爸會經常親她,抱她的腰、摸她的屁股,甚至一起洗澡!這位爸爸卻表示自己沒錯,因為:“女兒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
常言道:“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必須遵守的底線。
但是,這並不是說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之間不能有身體接觸。關鍵是,是否合適,他們喜不喜歡。有些孩子不反感父母在家裡拍拍肩膀或者摸摸頭,但是當著外人的面不行;有些孩子會親暱一些,在外面挽著父母的胳膊或者摟著肩。還有的孩子,根本不讓你碰。
父母也可以觀察一下孩子是否主動觸碰你,如果有,說明他們需要有一些表達親近的身體接觸。他們可能會主動碰碰你,抓一下你的手臂,摟一下你的脖子。如果他們喜歡這樣,那就不要吝嗇。
結語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的流動,和伴侶之間的是不一樣的。通常,父母會感到給得多而得到少,有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孩子的愛。不必喪氣,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用愛的語言。愛,體會過感受過才更容易表達。只要父母做對了,愛就一定會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