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根據專家的調查和研究,孩子學英語一定是越早開始越好。

基於對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皮亞傑理論)的研究表明,在人類發展的某些階段(3-6歲),語言發展存在著敏感期(母語和外語都一樣),也就是發展黃金期和視窗期。

在這個敏感期內,大腦的語言功能迴路是最容易發生經驗依賴的。

這個階段,包括外語在內的其他語言,都很容易在寶寶的大腦皮層完成“塗層”效應

越早開始接觸外語,吸收和模仿能力越強。最終實現語言能力內化,達成隨時隨地呼叫語言的效果。

寶寶在這個階段被稱為“全球公民期 global citizen”,理論上可以學會全球的任何一門語言。

語言敏感期”這一理論,也被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院院長PatriciaKuhl 女士在《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 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的文章證實:“語言習得最佳階段時在3-6歲,因為存在效率和年齡相反的關係——年齡越大,外語習得效率越低;相反,越早接觸外語,就越能學好,甚至更輕鬆地達到母語水平。”

為什麼說3-6歲是最合適的英語啟蒙的黃金階段,可以從以下幾個要點來看:

第一,3-6歲屬於寶寶的全腦使用期,左右腦也沒有完成“邊化”(左腦負責邏輯、語言、數學、文字、推理等抽象和學術問題,是理性腦;右腦負責圖畫、音樂、情感和想象力,是感性腦),全腦並用,從腦科學層面來講,不管學語言還是別的任何東西,大腦利用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都更強,吸收效果更明顯。

3-6歲這個階段,連線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

兒童早期腦發育過程中,突觸的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幼兒的大腦中有1000億的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生成1.5萬個突觸,非常活躍。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剪掉,即突觸削減。

這個過程一共要削減大約40%,與此同時完成了大腦左右腦的“邊緣”化,這個時候寶寶接觸不同種類(感性和理性)事物的效率提升了,但是吸收和掌握語言的能力反而比全腦使用期減弱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從出生或者2、3歲就在國外生活的孩子掌握外語的效率,要遠遠超過高中、大學才到國外留學的青少年和成人。

其次,3-6歲的寶寶母語還沒有到達“固化”和“強勢期”,這個階段的寶寶,在接觸外語的時候,反而容易擺脫“母語柺杖”的現象,不會受到母語思維的干擾和影響。

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寶寶可以將外語表達的含義與某個事物或者動作直接關聯,中間不需要母語的“過渡”和“翻譯”,反而更佳容易形成“純正的英語思維”。

最後,3-6歲的寶寶,從心理學和語言學兩個層面來說,還不存在“語言自尊期”,也就是寶寶不會因為自己的英語讀音不夠標準、句子沒有語法邏輯而產生害羞和膽怯,不存在因為英語犯錯而影響到“自尊心”。

相比成認成人學英語,他們的腦子裡沒有“犯錯就是丟臉、說不好就沒面子”這樣的心理障礙,他們想說就說,想唱兒歌就唱,想模仿就模仿,樂在其中。

那麼開口練習越多,說英語的機會就越多,也自然能夠學得越來越好。

說完了3-6歲是最合適開始接觸英語的這些理由,接下來和大家分享對於孩子的英語啟蒙,你必須要具備的以下3個基本認知:

1、英語的啟蒙一定是“聽說為先,讀寫在後”

對於大部分的寶爸寶媽來說,不管你有沒有在孩子3-6歲接觸英語,在家裡有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寶寶說話,也就是做好母語的聽和說的工作,這個過程是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的,要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地和跟寶寶說話(前一兩年他們是聽不懂的),用描述性的解釋性的語言,讓孩子浸泡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訓練聽力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父母說得越多,環境越濃厚,等於孩子的母語語言資訊輸入也就越多,積累的聽力詞彙也越多,聽力理解能力和反應敏捷力當然就會越好。

同樣的道理,是適合於外語啟蒙的。在英語啟蒙的早期階段,不必過於苛求寶寶過早開口說英語、認識單詞等,只要進行英語聽力的熟悉感和適應感的訓練就可以了。

大量的英文兒歌童謠、原版的外語動畫的音訊,都是非常好的素材。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寶爸寶媽也可以和寶寶講一些簡單的指令性英文,比如“ Let me hug you. 讓我抱抱你”;“Blow me a kiss. 給我一個飛吻”等。

2、語言的學習是情景浸入式,切忌用母語學外語

所謂“情境浸泡式”學英語,就是要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適合的英語來學習英語,而不是藉助漢語的翻譯來學英語。

很多寶媽寶爸認為的英語啟蒙是這樣的“蘋果叫apple,跟我讀 apple apple 是蘋果”,這種方式其實會給孩子人為增加母語的負擔。

其實呀,明明聽到apple,就可以立刻在大腦中呈現出和蘋果有關的情境畫面。

但是如果藉助母語,學的時候就先反應出來了母語的“蘋果”這個字詞,然後接下來才出現蘋果的影象。

這個過程無疑是增加了寶寶的大腦回路和反應滯後性,用這種方法學英語,效率和母語化都非常不理想。

當你要教給寶寶某個名詞性的事物的英語表達的時候,可以直接拿著實物或者圖片,跟孩子用純英文進行簡單交流,讓寶寶建立英語的聲音和某個實物的關聯,久而久之,寶寶就記住了,會使用了。

當你要教給寶寶某個動作的英語表達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邊做動作邊說英語,讓寶寶能夠主動地把某個動作和英語的表達、發音形成關聯。

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培養小朋友的英語使用習慣和英語學習的興趣。

如此,外語情境浸泡式的環境形成了,外語思維和外語掌握就都順其自然了。

3、英語啟蒙是短時高頻的互動不是枯燥教學

3-6歲的寶寶接觸啟蒙英語,其實不需要像寶爸寶媽自己當年啃英語書那樣,安排大塊時間。大塊學,大塊忘,效率不高,而且會讓寶寶失去興趣,形成英語=痛苦的負面神經鏈。

而是每天用10到15分鐘的空閒或者零碎的時間,不要教寶寶,因為寶寶會感覺到這種教與學的壓力,他/她真的能很敏銳地感覺到這種壓迫感。

所以,在英語啟蒙的過程中,用互動的小遊戲(躲貓貓、剪紙、繪畫、手工等)在過程中,和寶寶一起進行英文對話。這種碎片化的時間利用方式,反倒是語言學習最好的途徑。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的這“三個缺點”,常表現在男孩身上,長大往往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