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些調查研究表明,孩子的個性養成,和糾正的關鍵期是從幼兒期到小學的。如果這個階段家長沒有把握住,錯過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孩子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個性怪異,那即使後來付出十倍、更甚百倍的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的。但通常所有的母親都會犯一個錯誤,認為“孩子還小,等等再教也是一樣的,長大了就好了”。但往往這些觀念會傷害孩子一生。
曾經聽到一位母親是這樣說的:孩子小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也不愛學習,當時想,等孩子再大一點懂事了,慢慢就好了。等到孩子上小學了,更不愛學習了,而且很貪玩,每次寫作業都要在我的監督下才能完成。抱著給孩子一個美好童年的想法,也沒有太管他。但等再長大些,我發現我當初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孩子開始貪玩,上課睡覺,更嚴重的會逃學。這時我開始著急了,開始想一切的補救方法,談心、打罵、更甚至於把他關禁閉,可都無濟於事。反而孩子離我越來越遠,之間產生了隔閡。
其實透過這位母親的闡述,我們也能感受其中,相信大家都經歷過吧,就算沒經歷過,也都聽說過。這位母親就是典型的“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期”,等再想彌補已經無濟於事。如果一開始就發現孩子不愛學習時,就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是不是結果就截然不同了。如果家長能用多種方法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與孩子一起去學習,能和孩子一起探討,而不是放任自流,那這位小朋友是不是也能成長為學霸呢!可見在孩子小的時候正確的引導和培養興趣是多麼的重要。
這只是單純培養學習,那行為習慣、正確的三觀、以及責任心的培養呢?很多父母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平凡,害怕他的平凡,因為自己已經平凡一輩子了,他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有所作為。更有的家長覺得平凡就是平庸。我生活在一個非常非常平凡的家庭,我的媽媽總和我說一句話就是“我不要求你有多優秀,也不會逼著你努力,但你要知道你自己所做的一切,自己不後悔,並對你目前生活滿意就好,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舒服和開心”。在很多人看來我媽媽的這種想法是沒有上進心的,而且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但我想說的是“幸虧媽媽的這種教育,我在做事時沒有了多餘的負擔,也不會感覺到做不好會自卑等情況,而且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會更努力地做好”,正因為媽媽給了我樂觀積極的教育方法,讓我自己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過我自己的人生。
說到這,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你這說的和在關鍵期給孩子正確的培養有什麼關係。那請大家仔細想想,在你強烈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去做嗎?反而給他一個引導,讓他自己明白這是他自己的事情,站在與孩子同等的高度,讓孩子學會寬容和理性,啟發孩子去動腦,鼓勵孩子更多的思考,比強逼這孩子有用多了。
透過耐心、細心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知書達理、擁有幸福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