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沒有心理學基礎,剛開始閱讀起來比較困難,堅持讀下去還是很有感觸。

人是非常複雜的物種,個體性格特徵既是一個動態的、也是連續的變化過程。現在和未來的行為總是符合個體過去的性格特徵,也就是說未來和過去的行為不會有斷層,總是緊密聯絡的。

所以兒童的每一個行為都表達了其全部的生活和個性人格,當運用心理學視角對個人的一些特殊行為進行分析和判斷時,不能將這些特殊行為(比如懶惰、逃學)當做單個孤立的音符,而應當當做整個旋律中的一部分,當做整體人格中的一部分來看待。

每個孩子都會追求優越感,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將這種追求引入到富有成果和友誼的方面,用他們自己取得的成就來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讓他們相信,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取得同樣的成功。

那麼如何區分有益還是無益呢?答案就是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的利益。

我們之所以爭取優勢是因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優越感可以讓我們克服這種自卑。但是在爭取優勢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我們就會有自卑感。所以自卑感和爭取優勢同時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

那麼如何在有益追求優越感的同時,避免自卑感呢?或者說避免自卑感對我們的影響?

首先一個事實:決定兒童長遠發展的既不是他們本身的天賦,也不是客觀環境,而是兒童對於客觀現實及他與客觀現實之間的關係的解讀。

如果他沒有正確解讀一些特殊情況和困難,那麼倘若經歷一些不幸的事,兒童可能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因而也無法保持健康的心智,任何一個失誤和挫敗都會使孩子認為自己無能。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努力激發孩子心智慧力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和信心,要教育孩子:困難並不是不可戰勝的障礙,而要把困難當成可以應對和克服的問題。

我們決不能因為自己的教育和努力沒有立即見到成效就變得絕望,也不能因為孩子的萎靡不振、冷漠淡然或消極被動就預測自己的教育一定會失敗,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快來看一下孩子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