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必須要知道,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才是根本。一個穩定而高質量的依戀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祝福,如果生命由此開始,那會是非常幸福的。
當孩子與父母建立了基本滿意的關係,孩子獲得了對世界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即使沒有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迴應,孩子大體也是會理解父母,知道自己是能被父母看見的;而當孩子與父母無法建立滿意的關係時,孩子全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感受不到自己被看見,即使父母再勞心勞力,所付出的也會是白費,衝突在所難免,教養就變成了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構建什麼樣的關係,就成為家庭教育中最根本的東西。
迴應,可以讓關係變得柔和融洽,而關係則是迴應的前提。
迴應是一件需要技術含量的事,不僅要回應,還要及時迴應。曾經有研究者記錄了母嬰互動的影片,發現嬰兒常常會透過挺小肚子的動作來尋求媽媽的安撫,因為在子宮裡時,嬰兒是透過臍帶和媽媽連在一起的。如果媽媽及時迴應了孩子,孩子就會很開心,可如果媽媽沒有注意到,沒有迴應孩子,孩子就會很失望,如果連續多次沒被迴應,一些嬰兒甚至再也不會做這個動作。
武志紅老師發明過一個小練習:找一個安靜的環境,閉上眼睛,用5分鐘時間來感受身體,足夠放鬆後,想象一個嬰兒在你身邊,他會在哪個位置?他是什麼樣子?什麼神情?看著他,他會和你構建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他,便是你內在的嬰兒。有一位女士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看見的是一個死嬰,稍微碰觸嬰兒的身體,就能感到刺骨的冰冷,武老師引導她進入嬰兒身體進行感受,她感受到的是非常強烈的絕望和仇恨,這讓她十分困惑:“我為什麼會看見這麼恐怖的情景?”後來這位女士從她的母親那裡瞭解到,在她還是個嬰兒時,家裡很窮,爸爸經常不在家,母親工作非常辛苦,又沒有人幫忙帶她。母親就在每天上班前,把她放在床上,圍一圈被褥,防止她摔下去。媽媽不在身邊,長時間的孤獨,她即使哭得再用力,也沒有人會來照料她,內心總是得不到迴應,不被看見,她漸漸絕望了,不再哭鬧,變成了一個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她變成了一個看上去很好的人,處處把別人的感受放在首位,擁有了很好的人緣。她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可是當她做了媽媽後,問題終於爆發出來,她發現自己非常恐懼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如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總能準確、及時甚至是同時迴應,那這會是非常迷人的事情。看到這裡,是不是會覺得好有壓力啊,但其實,精準的迴應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有時孩子需要的迴應只是你對他此時情緒的一個表達。有一個網友說她的兒子和外婆正玩的高興,兒子突然跑來對著正在洗臉的她大叫:“媽媽,媽媽”她回了一句“嗯,媽媽在洗臉。”但她突然意識到,兒子是想告訴她他很高興,於是她問兒子:“你是不是很高興啊?”兒子“嗯”了一聲就跑開了。媽媽迴應了兒子的感受,兒子感受到了自己被看見了。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準確而及時的迴應確實重要,但我們也要首先意識到:互動的人格特徵,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是可以改變的。
那麼,關於如何做父母,你是不是已經有了答案————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在關係中準確而及時的迴應孩子,在看見孩子的同時,父母也看見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