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自詡無條件愛孩子,為孩子無私付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的很多案例並非如此。
比如,鄭爽媽媽為了自己的明星夢,從小逼她學舞蹈、學樂器,逼她一個人去往離家很遠的成都上學,後又逼她考取北電。
這是愛嗎?不,這是控制慾。
還有瑞典一母親囚禁兒子28年在家,導致其面板潰爛、牙齒掉光,這是愛嗎?
這位母親認為是,可事實上,這也是控制慾。
01控制慾是當下很多家庭婦女現狀
關於媽媽的控制慾,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包媽媽》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包媽媽意外得到了包寶寶,欣喜萬分。她每天陪它玩、給它做好吃的東西、帶它逛街買菜。
日子一天天過去,包寶寶也一天天長大。長大後的包寶寶總想跟同齡朋友出去玩,可是媽媽因為擔心,所以總是阻止。
慢慢地,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包寶寶實在忍不住衝出家門,跟朋友們離去。
包媽媽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只能在家等待。
有一天,包寶寶敲門而歸,包媽媽高興極了。可是,高興只是一瞬,她看到包寶寶帶了一個女朋友回家。更憂心的是,包寶寶這次回來是收拾行李,準備跟這個女友離開這個家。
得知真相的包媽媽又氣又急,拼命阻攔。最後,氣急敗壞的她抓起包寶寶吃了進去。
是的,掌控不了孩子,她寧願吃掉它。
記得當時很多人說這部動畫片詭異,可是動畫片中的家庭氛圍不就是當下很多中國家庭婦女的現狀嗎?
媽媽們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永遠聽自己的話。
可她們忽略孩子作為獨立個體,會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她們任由自身的控制慾膨脹,最終不是讓孩子毀掉自己,就是自己毀掉孩子。
控制慾太強的媽媽,孩子不會有自己的人生和未來。
02控制孩子,是為成全自己
我管他、控制他,那都是為了他好,那是愛”。這是很多媽媽們的內心想法。
可事實上,控制不是愛,它是一個人控制不了自己,於是只能透過控制其他人來成全自己的方式。
2018年,臺灣科幻短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系列單元故事曾引起無數網友的共鳴。其中,單元故事《媽媽的遙控器》更是上了熱搜。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個遭受過丈夫背叛、婚姻破裂的女人,她有個兒子,叫紀培偉。
自從婚姻失敗後,她對兒子的掌握近乎變態。特別是無意中得到了掌控兒子人生的遙控器。
每一次孩子行為不符合她的意願,比如撒謊修改成績單、上補習班不夠努力、瞞著她談戀愛等,她都強制按下遙控器,讓一切推倒重來,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兒子在他的掌控下,失去了自己的興趣、友情和愛情,最終只能不斷透過自殺來逃離。
然而,因為媽媽手中的遙控器,所以他無數次自殺,無數次復活。
無奈的他只能妥協成長為媽媽想要他成為的那個樣子。
可是,他並不快樂。他在成年後一次被迫相親中突然覺醒,想要再次找回人生掌控權。
於是,他策劃讓媽媽去歐洲旅遊,然後偷偷拿走了媽媽的遙控器。
然而,媽媽因為忘拿護照回來撞見,所以他們又起了爭執,而這一次,兒子的意外死亡成為了最終結局。
紀媽媽這種強烈控制慾是出於愛嗎?不,她是想要成全自己而已。
因為遭受婚姻挫折,內心有挫敗感和羞辱感,所以她只能透過控制孩子,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來證明自己:“我不失敗”。
而縱觀現實生活中那些充滿控制慾的女性,也大多是離異或者出自丈夫缺席的家庭。
可悲的是,媽媽們本想披著愛孩子外皮的控制慾來成全自己,然而,最終既成全不了自己,也會毀掉孩子。
03控制慾,源於不接納自我和逃避成長
心理學上指出,控制慾強的人內心是衝突的,這種衝突主要體現在:一是對自身不接納;二是迴避外界挑戰和自我提升。
對自身的不接納——
比如那些常被否定、不被認可的全職媽媽,她們為了證明自身的價值,只能拼盡全力來讓孩子從行為上、學習上、性格上等各方面都符合世俗裡的“優秀”。
比如那些婚姻遭受背叛的單親媽媽,為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她們只能不斷透過對孩子提要求,並讓孩子滿足自己,以此獲得被愛感和歸屬感。
迴避外界挑戰和自我提升——
從孩子身上獲取安全感是容易的,因為大多數孩子都無條件地愛著媽媽,他們也願意滿足媽媽的需求。
然而,孩子終究是獨立個體,也終究要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不可能做到永遠事事如媽媽所願。
而孩子長大,也意味著媽媽要把關注孩子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需要獨自去面對周遭世界,更要面對那個可能不堪的真實自我。
如果媽媽從內心深處害怕去面對這一切,潛意識想要回避這一切,那麼她們就無法做到從容對孩子放手。
這也是為什麼包媽媽會最終吃掉包寶寶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很多媽媽隨著孩子成長會變得越來越竭嘶底裡的原因。
只有控制孩子,她們才不用學會自己長大。
04成長為更好自己,成為孩子榜樣
可是,學會自己成長,面對真實的自己,有那麼可怕嗎?
不是的,很多現實案例都告訴我們:勇敢面對自我併成長,於孩子,於自己,都是雙贏的局面。
董明珠是格力董事長,很多人對她的印象標籤是“鐵娘子”“女王”“女性榜樣”。可與此同時,她也是個單親媽媽。
在丈夫去世後,她與兒子喃喃相依為命。可是,她並沒有從此將全部身心投入在兒子身上,而是一邊追求事業,一邊訓練兒子獨立。
在兒子11歲時,她將他送去寄宿學校;在兒子12歲放完寒假要求她送他回南京時,她不僅果斷拒絕,還要求孩子自己搭乘飛機回去。
儘管她當時內心充滿了煎熬,可是她覺得,愛孩子,不是事事包辦和控制他,而是教會他堅強和獨立。
而在孩子成長得越來越好時,她也因為從沒放棄自我成長,所以最終得到孩子一句:“媽媽,你真了不起。”
初為人母的董卿把所有身心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整天思考著以後要如何把控孩子的人生,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直到有一天,朋友提醒她“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她才恍然大悟。於是有了後來她在《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上的驚豔表現。
尋求安全感、歸屬感和認可感,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完全在孩子身上索取,我們還可以透過事業、興趣愛好來支配我們內心的情感需求。
其實,養育孩子路上,就是自我修行的路上。不斷放手孩子,面對自我,是自我修行成長中重要的一環。
更重要的是,我們勇敢面對成長,不僅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也能成為孩子驕傲的榜樣。
在此,希望媽媽們都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接納自我,放下控制,逐漸成長,逐漸溫柔。
————————
作者簡介:我是星主,專研教育發展與心理,堅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傳遞。關於教育成長路上,有困惑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