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最喜歡的場景莫過於“子孫滿堂”了。俗話常說“隔輩親”,老人也願意和這些孩子們在一起。可不知為什麼,在現在的這種大環境下,卻流傳出這樣的說法:“外甥狗,吃了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外孫和姥姥的關係越來越生硬,甚至有一些孩子都不願意主動去姥姥家,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外甥狗,吃了走”,嫂子的挑撥,讓原本溫暖的家庭聚會不歡而散前段時間小柯和嫂子鬧得不歡而散,原因就出在這句話上。
前段時間小柯就帶著孩子來到了爸媽家。小柯還有個哥哥,和爸爸媽媽一起住,正好小柯回來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家裡熱熱鬧鬧的,老人也很是開心。
本來剛開始一家人還相處很愉快,姥姥姥爺也都對小柯的孩子很是上心,這讓小柯也很是舒心,但住了一段時間後,小柯發現家裡的氛圍很不對,嫂子總是陰陽怪氣地挑小柯毛病,讓小柯很不開心,但小柯感覺可能是嫂子最近心情不好,就沒有理會她。
但有天吃晚飯的時候,小柯的嫂子突然說:“今兒我出去,鄰居問我說你妹子是不是離婚了,咋一直在家裡住啊?”
小柯聽到這話,再想到最近嫂子陰陽怪氣的態度,氣不打一處來:“這是你想說的吧,別找什麼鄰居說的藉口,這是我媽家,我想呆多久就呆多久,我爸媽還在這,輪到你給我下逐客令嗎?”
嫂子聽到這話,沒搭理小柯,轉頭跟小柯父母說:“爸媽,你看看,我就問了一句,小柯就這樣,果然是外甥狗,吃了走”!
小柯聽到這話,當時就站起來了,一把拉上自家的孩子,收拾東西準備回家。小柯的爸媽趕緊在旁邊勸,想讓小柯消消氣。可氣極的小柯哪裡還吃得下飯,拉著孩子就回了家。
原本代表著開心的姥姥家,為啥現在越來越被人嫌棄?真實原因扎心了孩子不願意去姥姥家,這些原因很扎心:
第一點:姥姥一般很嚴格
在對待孩子方面,奶奶對孩子總是寵溺的態度,想著讓孩子跟她親。但是姥姥卻對孩子比較嚴格。
因為姥姥是站在自家女兒的角度去考慮,總是對孩子說類似“多體諒你媽媽,她很不容易,要聽話”,希望以後女兒帶孩子可以好管一點,但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不滿,對比之下,孩子自然更願意去奶奶家。
第二點:對待孫子、外孫兩種態度
一些老人受傳統思想束縛,孫子和外孫區別對待,總是很慣著孫子,好吃好玩的都給他。對待外孫則差很多,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到,心裡肯定不舒服,都不願意去姥姥家受委屈。
第三點:舅舅和舅媽給臉色
獨生子女家庭中沒有這種煩惱,但家裡孩子一多,以後帶娃回家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就如故事中小柯孩子遇到的舅媽。一看在家住的時間長了一點,就開始各種擺臉色,那孩子自然不會想去看別人的壞臉色,因此不願意去姥姥家待著。
既然姥姥帶娃已經越來越被嫌棄,現在又衍生出什麼帶娃新模式呢?或許父母可以來學習學習這些新的帶娃方法。
帶娃不止姥姥一種,父母最好可以來嘗試一下更多種的帶娃新體驗1)雙方老人輪流幫忙帶孩子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兩家住得比較近的情況,如果兩家老人住比較近,可以選擇輪流幫忙帶娃,比如奶奶帶一週,姥姥再帶一週,這樣兩家老人都能有休息的時間,而且都能培養跟孩子的感情,不會出現孩子跟奶奶親,跟姥姥卻不太親的情況。
第二點:奶奶出錢,姥姥來帶孩子
一般姥姥帶孩子比較貼心,還減少了相應的婆媳矛盾。並且奶奶出錢,也能充分體現出作為婆婆的奶奶,對兒媳和孩子的關心,無疑是一個皆大歡喜的選擇。
第三點:孩子送到老人家,一起帶
關係好的兄弟姐妹可以將孩子都送到老人家,讓老人一起帶孩子。兒子、女兒的孩子一視同仁,也可以相對自由一些,但這種模式,老人會很辛苦,作為兒女一定要充分考慮老人的實際情況。
這些帶娃模式僅僅是參考,老人幫忙帶孩子是本分,不幫忙帶孩子是情分,能出錢出力的自然好,如果條件不允許,不能勉強,也不能成為變相“啃老”。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各位寶媽心中都會有自己的思考了,你家孩子是更喜歡去姥姥家還是去奶奶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