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人們總是認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的,教育孩子也是手到擒來的,但是很多父母,他們本身還不成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根本無法盡到責任,最終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就像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說的:“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01

李女士結婚8年有個6歲的兒子,懷孕後就辭職了,一直在家照顧孩子。按理說,她應該跟孩子感情挺好的,但是李女士卻經常說,孩子跟她不親。為什麼會不親呢?聊天后發現,李女士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真的只是照顧。

她會給孩子準備美味的食物,但是從來不會帶孩子去遊樂園,因為她討厭遊樂園裡吵鬧的氛圍;她會給孩子淘各種新潮的衣服,但是從來不會帶孩子去旅遊,因為她暈車,討厭所有的交通工具;她會給孩子買很多好玩的玩具,但是從來不會帶孩子去樓下玩耍,因為她比較宅,不喜歡跟陌生人接觸;她會準時接送孩子上學,但是不會給孩子報任何興趣班,因為她認為這些都是不務正業。

有一次去她家裡做客,孩子在旁邊看書,全程都特別安靜,幾乎沒有一點嘈雜的聲音,每次喝水上廁所時,都會偷偷的瞅瞅媽媽,神情上小心翼翼的。可以看出來,孩子有些怕她。

02

媽媽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育孩子的時候,哪怕我們讀再多的育兒書籍,聽再多的專家講座,實際應用中,還是會忘記這些內容,繼續用原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傷害孩子。其實主要原因是父母還不成熟!

美國資深臨床心理學家、不成熟父母問題專家琳賽·吉布森博士在《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提出,有四類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雖然風格迥異,但是他們都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情緒不敏感、缺乏接納真正情感親密的能力,喜歡利用孩子來改善自己的心情,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所有物,嚴格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塑造孩子,讓孩子感覺孤獨、缺乏安全感、失去自我。

這四種不成熟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仔細對比有你嗎?

1.情緒型父母

情緒型父母的特點:專注於自己的需求;缺乏同理心;容易陷入糾葛,不尊重彼此的邊界;對親密有防禦心理;不懂互動,只知道談論自己;不懂自我反省;不懂修復關係;消極被動,不關心他人;與人的關係要麼太近、要麼太遠;容易發脾氣,談話的時候喜歡打斷別人;情緒激烈,讓人害怕;期望孩子來安撫自己,卻不考慮孩子的需求;喜歡假裝自己沒有操縱一切;把自己當受害者。

有些父母比較情緒化,平時特別平易近人,但是面對孩子時,很容易被情緒影響,孩子的一點錯誤都會導致他們情緒爆發,對孩子大吼大叫,打罵訓斥!父母的這種情緒化,會讓孩子緊張恐懼,每天就像在鋼絲上行走一樣,小心翼翼的照顧父母的情緒,看父母的臉色行事,特別不安。

著名演員小陶虹曾經分享過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陶虹出門,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頭蓋臉的衝女兒吼道:“你怎麼回事啊?”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立即愣住了,滿眼恐懼的望著她,一言不發,連平常慣有的大哭都沒有了。看到孩子被嚇到,陶虹才意識到吼孩子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對孩子傷害有多麼大!

還好改正錯誤的機會很快就來了,沒多久女兒又一次把牛奶撒在地上,這次陶虹沒有吼孩子,而是上前抱住孩子,這時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陶虹給了孩子安全感,孩子也更信任父母了。

就像陶虹說的,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孩子的錯誤,世界上還有誰能包容她!

2.自驅型父母

自驅型父母的特點:專注於自己的需求;缺乏同理心;容易陷入糾葛,不尊重彼此的邊界;對與人親密有防禦心理;不懂互動,只知道談論自己;不懂自我反省;不懂修復關係;消極被動,不關心他人;與人的關係要麼太近、要麼太遠;有固執的價值觀念,追求完美主義;一心要實現目標,非常忙碌,近乎偏執;把孩子當作一個專案,而不考慮孩子想要什麼;喜歡操縱一切;認為自己擅長解決問題。

自驅型父母,最大的特徵就是嚴格。他們目標性強,而且非常忙碌,力求把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人都變得完美;缺乏同理心,試圖控制孩子的生活,包括孩子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等。這種父母習慣把“別人家的孩子”放在嘴邊,總會要求孩子不斷追求完美,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還會用各種手段逼迫孩子。

就像《少年說》裡這一段,女孩在臺上痛苦萬分,希望媽媽能夠看到自己的努力,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可是媽媽卻認為女孩的性格需要打擊,否則會飄。不管女孩怎麼懇求,媽媽都不肯說一句認可的話,因為在她眼中,女兒的感情不重要,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在自驅型父母的打壓下,孩子不僅無法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支援”,還要時不時的被挑錯、被打擊,他們會逐漸失去自我,缺乏自信心,由父母否定轉化成自我否定:不管別人怎麼誇獎自己、認可自己,都會認為這只是客套話,不是真心的;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會認為別人比自己強,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別人。

3.消極型父母

消極型父母的特點:專注於自己的需求;缺乏同理心;容易陷入糾葛,不尊重彼此的邊界;偶爾會與人保持親密;在互動中參與得很少,主要談論自己;不懂自我反省;不懂修復關係;有時會很體貼;與人的關係要麼太近、要麼太遠;很善良、很有趣,但不會保護他人;有著放任的態度,覺得一切都好;對孩子感情很深厚,但不會維護這個孩子;希望別人去操縱一切或做壞人;覺得自己很溫和,性格很好。

消極型父母,看起來特別的善良有趣,對孩子的感情非常深厚,但是在面對問題時,他們大多會選擇迴避,有的甚至希望孩子自己的解決問題。這種父母無法成為孩子的依靠,還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快樂與幸福而拋棄孩子!

《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就屬於消極型父母!雖然蘇大強沒有責打、冷落明玉,甚至還會偷偷的夾個雞腿給明玉,看起來很關心明玉;但是在明玉被蘇母打罵的時候,蘇大強既沒有勸阻蘇母的不公平待遇,也不能給明玉真正的保護與幫助!這種看似沒有傷害的態度,卻恰恰給明玉造成了二次傷害,讓明玉感覺被拋棄,沒有安全感。

4.拒絕型父母

拒絕型父母的特點:專注於自己的需求;沒有同理心;與人之間保持著不可跨越的界限;似乎難以溝通,對人懷有敵意;很少與人交流;不懂自我反省;不懂修復關係;消極被動,有攻擊傾向;與人關係太疏遠;忽視自己的孩子,有時可能會對孩子暴怒;常常拒絕與他人的親密並且很容易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煩,不願與孩子接近;喜歡嘲笑和忽視他人;覺得自己獨立於他人。

拒絕型父母永遠在否定孩子,他們不願意跟孩子交流,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自己的事情。他們不是不愛孩子,他們只是更愛自己而已!

開頭的李女士就是拒絕型父母,她會準時接送孩子上學,會給孩子準備美味的飯菜,會給孩子淘新潮的衣服,但是她更愛自己,一切影響自己的事情都會拒絕,拒絕帶孩子去吵鬧的遊樂園,拒絕帶孩子外出旅遊,甚至拒絕孩子去樓下玩耍。長期的拒絕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是那麼重要,自己的感情得不到父母的迴應,他們會感覺自己是多餘的,是累贅,在以後的生長過程中,他們很難開口求人,而且容易低自尊,不敢相信自己還可以被人接受。

03

教育孩子,並不只是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還得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傾聽孩子包容孩子,理解孩子的需求,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1.父母要具備自省能力

教育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家長自我教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作為一位成熟的父母,應該具備自省能力,既了解自己對孩子的意義,又能反省自己的行為!

斯賓諾莎說過:“父母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孩子再把這種行為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孩子不僅身體上有父母的DNA,他們的心理和行為也會受父母的影響。比如孩子喜歡說髒話,何不從父母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父母也喜歡說髒話,平時經常在孩子面前說,被孩子學去了?孩子在學校欺負同學,經常打架鬥毆,是不是家長平時喜歡打罵孩子?遇到事情喜歡用暴力解決?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懂規矩,實際上卻從來沒有好好的跟孩子溝通,需要守哪些規矩?為什麼要守規矩?所以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夠經常自省,並且改正自己的錯誤,那麼孩子也會被家長影響,變得更優秀,更努力!

2.尊重孩子,跟孩子共同成長

作為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並不是我們的所有物,他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與需求,父母應該用尊重、公正的態度面對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強加給孩子!

當與孩子意見不相符時,父母首先要保持思考,不會被負面情緒主導,然後考慮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壓迫孩子;當父母犯錯誤時,要真誠的對孩子道歉,承擔自己的責任,與孩子一起修復關係,而不是知錯不改,讓孩子感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感覺他們跟父母是平等的,他們是安全的、幸福的。

3.要多溝通、多回應

平時可以多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尤其是孩子上學以後,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需要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孩子有需要的話,可以給孩子提出有用的幫助,如果孩子不需要,可以用心的傾聽,舒緩孩子的壓力。

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還能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可以給孩子報個興趣班,陪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帶孩子外出走走,去公園,海邊,遊樂園,或者來個短途旅遊,在遊玩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加親子關係,讓孩子舒緩壓力,感覺父母的關愛,還能夠讓父母更成熟!

叮麻寄語: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要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還不至於離我們原來越遠,我們不僅要在精神上給孩子支援和鼓勵,還需要審視自己,儘快讓自己成熟起來!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趁寶寶沒醒,寶媽悄悄起床準備去做早餐,走到門口回頭感動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