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二的時候,我每天至少洗兩鍋衣服,拖八次地,擦一遍廚房,我自詡潔癖晚期,沒想到,娃不在的日子,我連臉都懶得洗。
這引發了我另一番思考,我們的忙碌,究竟是因為“我自己想要......?”;還是因為“我是家長,所以必須要......”。我們的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行為習慣是我們的自私導致的?
雖然反覆讀了文章的我依然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隱約的感覺到他代表的“學海無涯群體”和我身體裡的“沒有絕對乾淨的地群體”同出一轍,當然,還包括“課外班永遠不夠多群體”以及“沒有我,他就活不好群體”等等等等。只不過,每個群體的需求層次不同,相比學習那麼偉大的工程,我還停留在生活衛生領域。
前幾天和一個生活在上海的同學聊天,她先是問我北京的學生拼不拼?又給我列舉了上海的家長有多拼。
我這麼看待學習可能不夠有遠見,不夠宏觀,但是我確定我在其他方面是負責任的,畢竟一天拖八次地也不容易,因為我的“潔癖”,娃確實很少生病。
如果,有家長正在控制要不要和我辯論一番,請深呼吸,閉上眼睛,放下家長的身份,你對眼前出現的自己,最大的祝福是什麼?
再試著想一想你的孩子,你對他最大的祝福會是什麼?
是不是對自己的祝福很少卻具體,對孩子的祝福好像總也說不完全。那是因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十全十美,但活到自己這個年紀,卻明白了沒有完美的人生。
娃不在家的這些日子,我明白了,不拖地也不會死,再髒的痕跡,我可以把它視為病菌來源,也可以把它看成一朵花,我本身並不熱愛拖地,我熱愛的是自己對“娃生活在一個乾淨的環境裡,會對他的人生產生良性影響”所作出的貢獻,我沉浸在達到自己制定的“好媽媽”標準裡無法自拔。甚至,在幾波客人紛紛評價我家乾淨之後,我開始要求孩子們吃飯不掉渣,一切以乾淨為準。從一開始的付出,到後來的控制,人性的迷失,披著母愛的外衣。
至於學習,在我看來是同理的,那種不以“爸爸媽媽認為你應該考多少分,老師認為你應該是個什麼樣的學生,必須高於全班平均分”為基準的期待才是有正向意義的。
並且,我們和孩子在對學習的期待上應該是保持一致的,如果孩子認為及格就好,我們就應該為他的及格歡呼,如果孩子苦於考不到期待的成績,我們再幫助他分析,或者請老師幫忙。自始至終,他奔向的期待是他自己的;父母,是提供幫助和安慰的。
人,揹負著壓力時,都會努力。區別是,當壓力源來自於別人,即使達到目標了,也不會有成就感,大部分人,在苦苦達不到目標時,會放棄。對於孩子,不把我們的期待放在他們身上,減去和他拉扯的那個力,讓他有機會冷靜的思考,真正找到他對於自己的期待,才是最好的。
糟糕的成績,我們可以把它看成避短的指引,與其強迫孩子補短板,不如發現他的長處,幫他揚長。
不是有那麼句老話:人各有所長,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從小到大沒怎麼努力過的雋媽(追求雋爸除外)
20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