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技能是“輔助”。
輔助是為了快速達到目的增加的刺激。這個刺激可以是物品,手勢,聲音等等。都是幫助獲得技能的手段。
所以,為了幫助孩子獨立掌握技能,老師們會增加不同的人為刺激(增加動機),達到教學目的。
輔助技能又細分為反應輔助和刺激輔助。
反應輔助在行為基本單位ABC中,反應輔助作用在ABC中的B。(A代表前事,B代表行為,C代表結果)
舉個例子: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當下為了防止孩子自傷或者傷人,我們直接抓住孩子的手腳也是一種反應輔助,把結果的傷害降到最低。
反應輔助包含三個方面:語言輔助(言語,文字),示範輔助,肢體輔助。
根據不同的能力水平,還把輔助分成全輔,半輔。
刺激輔助在行為基本單位ABC中,刺激輔助作用在ABC中的A。(A代表前事,B代表行為,C代表結果)
舉個例子:老師出示一張卡片,發出指令把一樣的給我。第一次孩子沒有找到,第二次重新發指令,老師把手放在正確答案的卡片上,提示孩子。
這個例子中的輔助就是動作提示。刺激輔助主要分為三種形式:動作提示,位置輔助,視覺輔助。
動作提示包含敲,觸碰,目光提示等等。
位置輔助就是把目標放在離孩子比較近的地方或者比較容易拿到的地方。
視覺輔助可是虛實提示。目標物體是實化,干擾物虛化等。
在具體的教學中,老師會根據孩子的能力和狀態提供不同程度的輔助,幫助孩子達到目標教學結果。
而在所有的輔助中,語言輔助未必最有效,但是確是家長用的比較多的,而語言輔助也是所有輔助中最難撤出的輔助。可以用視覺輔助替代。
最後,總結一下:輔助是為了快速達到某個目標使用的工具。而我們使用輔助的目的降低目標難度,讓孩子更快適應並獲得相關技能。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孩子達到獨立的狀態,不需要任何輔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