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第8章。學前兒童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聽課筆記)

關鍵術語和思考題

共情

性別認同

性別圖式

性別恆常性

心理理論

假裝遊戲

遊戲的型別

父母教養方式

在兒童發展中懲罰的使用

心理理論發展中的影響因素。

一,自我與情緒的發展。

主動發起行為,家長肯定孩子,自我效能感,支援越來越獨立;家長限制或者過多保護,導致孩子懷疑自己,內疚,害羞。

1,自我self 概念。終極且追問一生的問題。能力,性格特點,小孩會誇大 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 過度估計自己。三觀和文化相關,中國人說話強調我 孩子用小詞,美國強調孩子用大詞,美國德國會強調個體化的東西,強調孩子,講話就是說孩子,不像中國和孩子說的主體是大人。

2,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 。有情緒,調節情緒。

問題:外化(向外爆發),內化(內心焦慮,困擾)。小朋友怎麼調節情緒?自己找到抑制恐懼和挫折的方法。求助,變換方式自己安慰自己,受挫沮喪哭鬧繼而自己去尋找辦法並且成功,有的只是會鬧。現實世界不總是滿足她。

3,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沒有商數的概念,情緒感受 體驗 表達 管理 控制,和腦發展有關。前額葉20歲才可以發展成熟,情緒智力才會完善。孩子成長中照顧者要回應孩子,形成安全的心理依戀。

4,共情與分享(親社會行為):不只是情緒方面,要多理解,認知的成分多一些。

二,性別意識。

2歲有性別認知的意識。3歲持續一生的認識。4歲男女孩性別適宜的衣服玩具。5歲性別恆常(穿花衣服的男孩也是男孩)。6歲僵化的刻板印象。

性別穩定與性別常性。

社會塑造對於女孩中性認同度高於男孩女性化。贊女漢子不容忍娘男。

性別角色理論,不同於先天生理性別:4個,未分化,雙性化(比如新好男人會掙錢會持家),男性化,女性化。

三,同伴關係與遊戲。

三歲開始發展真正友誼關係,選擇友誼關係考慮人的特點,友誼可以提供支援,幫助孩子協調完善社會關係,從小發展的友誼穩定,分享共同感興趣的東西,避免不一致。

遊戲:3歲功能性的遊戲,積木娃娃跳繩,比較簡單,具有重複性。4歲建構性的遊戲,比如樂高。空間能力變化,考慮認知,幫助運動技能(七巧板),突破挑戰問題解決,學會合作。強調遊戲過程。5種遊戲:單獨遊戲,旁觀者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各自小目標),合作遊戲(共同目標)。

遊戲如何影響人格發展?練習交往,體驗事件消除孩子的恐懼,適應社會生活,社會情景中的假裝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化滲透人格社會性發展。

四,訓練與父母教養方式。

1,心理理解。西方強調孩子的個性人格特點決定事情結果,中國孩子講環境運氣來歸因社會事件,大陸孩子心理理解力比西方晚,香港更晚。中國家長很少講心理狀態,講行為講後果。(你要再鬧我就不要你了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西方人講心理狀態。我們小朋友面對心理理解的一些任務時,他不能歸因到心理狀態,必須自己建立起外在的結果和行為與內部心理狀態之間的聯絡。孩子需要自己悟,所以心理理解力慢一些。中西方從發展角度講不影響最終的發展程序。

2,父母教養方式。從控制和關愛方面講。電視劇:小別離,虎媽貓爸。

2-1,獨裁:專治,以我說的為標準,我說什麼就是什麼,孩子必須服從。獨裁型教養方式養出的孩子是不快樂的。

中國專治型父母養的孩子不一定不好,區別在於孩子是否接受。接受的孩子,就不存在傷害的問題。如果說認為傷害了我的自尊的小孩,那就不好。社會發展後還是負性影響很多。

2-2,權威(很好):我有規矩和原則,但是我可以讓你表達你的看法,我再和你對話,說服你。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孩子是成功的,善於表達的,智力高的。

2-3,放任(2類,溺愛和忽視):我沒有規矩,不樹立原則性的東西,但是生活上照顧很好,溺愛,孩子會很任性。還有一種就是忽視,什麼都不管,孩子會有很多問題。

敏感的孩子不要專治獨裁,調皮的孩子需要一些專治,考慮文化背景。

2-4,懲罰。考慮孩子是否理解,自我概念考慮孩子自尊自我效能,孩子很難有邏輯,這樣的話懲罰就達不到效果。沒有一個懲罰技術是包治萬能的。文化背景,國外有暫時出局,剝奪你喜歡的活動和情景。最不能做的事是打。

打,最核心的是情感上的傷害,孩子認為你不喜歡我了不愛我了;不是肉體疼的感覺。所以打完孩子要進行情感修復。4月30號全世界不打小孩日。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攻擊與虐待。攻擊是有意識的傷害別人。關係攻擊非身體攻擊比如造謠說閒話,需要幫助孩子的是校園欺凌,運動是合理化攻擊比如拳擊。

認知層面,解讀別人的行為是你傷害了我,我憤怒我就攻擊;社會學習用攻擊可以解決問題所以模仿,暴力模仿。教孩子正確的解決社會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受虐待兒童常出現負性結果,攻擊自己:低自尊,不良行為,低成就,自殺,撒謊,攻擊,犯罪等。心理彈性,復原。暴力迴圈假設。

虐待的表現:否認情緒反應的合理性(產後抑鬱者被認為是矯情),不尊重人,孤立,情緒轉移(大人壞心情發洩在孩子身上)。

五,道德發展。

皮亞傑。2至5歲幼兒,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範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小孩共情,一個小孩哭旁邊的小孩也跟著哭,這兒存在學習的因素。

應用共情,做些干預,感同身受,為了不讓自己難受,我就會做出來不讓大家哭的一些行為表現。同情,共情,互相謙讓,可以幫助我們的人性按著道德範疇的方向去走,迴避負性情感的出現。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寫給一位家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