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遊樂區,一個媽媽在讓男孩回家吃飯,
”樂樂,中午了,回家吃飯,“
”媽媽,我再玩一會,“
”不行,你已經玩了半天了,趕緊走。“
最終,男孩哭著被媽媽拉走。
這樣的場景,我們是不是經常見到?
是不是自己的熊孩子也總是這樣鬧脾氣?不聽話?
那什麼是聽話?聽話說白了就是自控能力,自控力就是你想要吃零食的時候,可以控制著自己不要吃。
但老實說,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沒有自控能力的,是需要自己的生理需要來慢慢的養成自控力的,你還能指望一個小不點什麼都自控?這顯然是不可能。
很簡單,你可以培養,任何人都是從不會到會的。
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延遲孩子的需求,讓他等兩分鐘,以此類推,慢慢的孩子就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需求。
家裡飯菜好了,但爺爺奶奶還沒到,孩子可以控制著等爺爺奶奶到了再吃,這就是自控力。
說了這麼多,其實一切的基礎,是要和孩子達到合作關係,這樣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願意和你達成協議。
泰戈爾在《孩子的世界》裡說:我願能在孩子自己的世界中心,佔一角清靜地,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說話,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雲朵和彩虹來愉悅他。
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達到效果呢?
首先,不要上來就指責孩子,描述問題,提示會出現的結果,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最容易做的,就是一上來就指責孩子,也是我們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候。
看到孩子,把畫畫顏料弄到地板上。
大多的父母都會說:“看,你怎麼把顏料弄到地板上了?趕快擦乾淨。”
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有不滿的情緒,甚至不願配合,他會想,我又不是故意的。
但如果你換個說法:“地板弄上顏料了,如果等會幹了,就不太好擦掉了,先把它擦乾淨吧。”
這樣說的時候,你沒有指責孩子,只是描述了問題,以及將要出現的結果,孩子會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並且,在此後的動作中,會更加小心地控制自己,不把顏料地板上。
其次,說出你的感受,為孩子提供選擇。
大家知道,孩子都喜歡到處亂畫,特別是家裡的牆壁是孩子的最愛,越是不讓畫,孩子就越是喜歡畫,相信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經歷過這樣操心的經歷。
你一定對你家的孩子這樣說過:幹什麼?不許往牆上亂畫,
但實際上,等你一轉身,不注意的時候,孩子繼續往牆上畫著。
如果你能換個說話的方式呢:“哦,寶貝,牆不是用來畫畫的,看著不舒服,畫是要畫在紙上的,”
並遞給他一張紙,這樣的效果會好得多,慢慢的就會控制著自己,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再在牆上亂畫。
最後,可以用紙條或者遊戲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有時候,孩子會有不願意說的時候,他會把自己關在屋裡,誰都不理會。
這個時候,我們要怎麼辦?
我們越是在門口,說著關心著他們的話,越會讓他惱羞成怒,
那就不妨換個方式。
可以寫張紙條:“寶貝,要出來吃飯嗎?盼你的答覆。”
不提孩子關屋裡的事,用別的事情轉移話題,又讓他明白家人的關心。
看到你的紙條,感受著你的關心,或許他就會想和你談談自己的心事。
又比如,孩子把他的恐龍玩具,丟的滿地都是,讓你煩躁得不行,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發火,你該試著和孩子做個遊戲。
“寶貝,你的恐龍該回家了。”
然後,陪著孩子把玩具都放回原來的位置,並告訴他:如果不把恐龍送回家,它們會找不到媽媽的,就像寶貝看不到媽媽一樣的傷心。
這樣的結果就是,以後孩子會自動地,控制著自己,把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位。
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那是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我們要能夠和孩子確認他們的感受,並且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當我們能夠讓對方恰當瞭解我們感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共情,從而更好地進行合作。
只有當我們尊重眼前的孩子,和他們的世界靠得越近,才會懂得他們的言語和心聲 。
願爸爸媽媽們都能收穫一枚充滿快樂幸福、聽話懂事的小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