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日,一則“14歲孫子為玩手機殺死爺爺”的新聞席捲全網。

震驚之外,我們來看看網友的看法:

顯然,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這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才導致的,而網路上有一些聲音在說小孩應該判死刑,不禁心情有些沉重,孩子判死刑不應該是結局。

微博上有網友的觀點就很不錯:

確實,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在兒童的教育上來,而不是依靠法律來制裁。

而兒童的教育最關鍵是家庭教育。常見的不良家庭教育導致的問題有沉迷遊戲、親子關係極度緊張、不愛學習、膽小自卑、壓力非常大,學習效率低下、沒有目標,精神空虛、甚至出現極端犯罪……

關於兒童問題舉不勝舉,我們應該追根溯源,尋找出現問題的根本問題,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防患未然。

當下,關於家庭教育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

1、認知問題 很多父母對於家庭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非常專橫強硬。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都不去理解尊重孩子,而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1月7日,杭州蕭山區衙前鎮安泰商務酒店8505房間發生命案,高三學生樓某傑疑似被其親母殺死。

樓某傑是高三尖子班的學生,因休學不願參加高考而被其親母殺害。目前其母的殺子動機還在調查中。

這則訊息令人震驚,母親的天性不應該是這樣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母親用生命救下孩子的故事,而這裡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位母親把親生兒子殘忍殺害?這裡有沒有可能是媽媽對孩子太過專橫強硬了,兒子不服從她的意願就失去理智?

相反,有些父母對孩子採用放任自流的態度。兒孫不一定自有兒孫福。孩子自制力沒有成年人成熟,容易沉迷遊戲,不愛學習。缺乏父母管教的孩子長髮成人後往往行為放湯不羈,不務正業。

另外,還有一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出現“窮人富養”的現象。家裡省吃儉用,卻要買三五千的手機給孩子玩;給孩子最好的穿用以及最寬裕的零花錢,因為父母覺得如果不這樣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會自卑。

我們醫院附近有一所中學,每每到週五下午,整條公路上到處都是人流和車流。人不讓車,車不讓人,一段學校門前短短的路都要堵很長的車。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好無語,無語的是現在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怎麼就這點素養?也很無奈,無奈的是現在的學生都這麼嬌貴,每逢週五都需要家長駕車前來接回家。

2、家庭氛圍不健康 夫妻爭吵,冷戰,甚至家暴等等,往往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有一個親戚,經常夫妻吵架,輕者爭吵,妻子辱罵丈夫無能,質疑丈夫外面偷人,而丈夫往往對妻子冷處理。重者妻子拿菜刀追殺丈夫,或者丈夫把妻子打的頭破血流。

兩個兒女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能沒有心理問題?果然,兒子對婚姻不信任,性格自卑敏感,兒子跟父親基本上零溝通。

後來這對夫妻在家帶孫女,在孫女面前吵架,爺爺把奶奶打暈在地上,然後一走了之。留下孫女留在暈死的奶奶身邊。從此之後,這個孫女很長一段時間不開口講話。

3、留守問題 很多家庭條件一般的父母迫於經濟壓力,自己在外工作而把子女留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看。爺爺奶奶對孩子溺愛多於管教,輸出一批又一批的問題青年飯社會上。

關於留守問題,誰對誰錯。我只能說都可憐,父母與子女迫於經濟原因分開,於誰都是一種損失。歸根結底,這是一種社會問題。

政府也在加大力度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但這是複雜的社會性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作為普通人,我們只有更加積極努力工作,爭取儘可能少的受限於經濟,才能避免出現留守問題。

4、溝通問題。如果你是一位父母,你可以對照自己跟孩子溝通是否出現以下這些語言:

你馬上給我去做作業!

大人說話,小孩懂什麼,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

你再不好好讀書,以後只能去當乞丐了。

你身為一個孩子,就要好好讀書,其他什麼都不要做。

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你的腦袋裝什麼東西了。

你怎麼總是丟三落四,說了多少次都不長記性,長腦子是幹嘛用的!

……

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出現以下問題:

你不管說什麼,他總是聽不進去。

你說什麼,他總是跟你對著幹。

孩子老是愛頂嘴,振振有詞。

孩子不愛跟自己說話,有什麼事情老是憋在心裡。

……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總結一個溝通公式:我看見…我感覺…我想要…你可不可以…。

比如我兒子玩玩具喜歡把玩具拆解成幾塊,我可以這樣溝通:

我看見你把爸爸剛買的飛機玩具都拆了,現在飛機不能亮也不能飛了。

我感覺很心疼。這個玩具是爸爸辛苦掙錢買給你的,你這樣拆了就不能玩了,好浪費哦。

我想要……

你可不可以以後玩玩具的時候好好珍惜玩具,愛護玩具。這樣玩具才能一直陪你玩哦。

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背後往往藏著以下心理:

尋求過度關注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常常給孩子一種敷衍的感覺。

當孩子所關注的內容,跟父母關注的完全不一樣。心理學家把這種反應稱作“無關反應。”

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漠然無迴應,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

存在等於被感知。英國心理學家萊因如是說。他將這個缺失稱作“存在性焦慮”。

尋求權力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父母跟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有權參與制定管教規則。

報復

我見過一個父親打兒子:兒子上初中了,因為兒子事情沒做好,父親在外人面前打兒子的耳光,用腳踹兒子,甚至用兩隻手用力的掰兒子的手指頭。

父親的打人行為真的很難讓人苟同,兒子反應不難猜,我們經常見到他在背後咬牙切齒的說:

“等我長大了就要給他好看!”

“他就沒有缺點嗎!”

“有他這樣當父母的嗎?”

“我真的不想和他說話了!”。

而在這些話語的背後,其實藏著孩子對父親的不滿。

自我放棄

發現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對於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甚至有想放棄學習的念頭。

一方面,從孩子自身來說,可能是覺得最近學習的科目有些難度,做題總是出錯,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很可能是你或者老師說了一些打擊孩子的話,所以她才會感到無助,甚至放棄自己。

回想一下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你的習慣行為是什麼?肯定是責備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吧,然後強烈要求孩子下次一定不準再犯!

事實上,孩子的心裡已經有一定的是非觀了。很多時候對與錯他們心裡都明鏡似的。有時候他們犯錯父母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責罵他,反而會讓他無法正視是非對錯。

我兒子前幾天在桌上玩一本書結果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打翻了。我按住情緒靜靜的觀察他,結果他的反應非常大,一下子就哭起來,然後不斷的跟我說他沒弄到,他只是在弄書,怎麼牛奶杯就打翻了。看著他哭的這麼傷心我心裡什麼情緒都沒了,急忙抱住他安撫他,跟他說媽媽有看到,你是不小心才弄到的,不是故意的,下次咱們玩書的時候是不是要小心點……

最近,我學習著用書中的一些方法來跟孩子溝通慢慢發現兒子變得比較愛跟我溝通了,而且也願意聽話了。今天下午,我就被一幕感動到:臨近晚飯,兒子搬出牛奶想一口乾掉,我在旁邊制止,告訴他現在不能喝,要等吃完晚飯看電視的時候才能喝。沒想到兒子居然很乖巧的把牛奶先放一邊,看到他這一舉動,不禁讓我很受安慰和鼓舞。

“種下想法,就得到行動;種下行動,就得到習慣;種下習慣,就得到人格;種下人格,就得到命運。”——佚名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用愛呵護他,他也會回報我們以愛;我們尊重他理解他,他也會尊重我們理解我們。我們好好跟他溝通他也會好好跟我們溝通。

孩子,我們的希望,我們真應該找準位置好好安放他們。種下對的因,他日必會收到好的果。

如果,你的出身不好,那麼請你好好奮鬥並擦亮眼睛尋找對的物件;如果你的前半生過的並不容易,那麼從此刻開始,在孩子身上種下希望,你的後半生才會收穫希望,不是嗎?

8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該如何引導?